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中国家庭存款总额超140万亿的背后

www.creaders.net | 2024-04-07 23:42:11  看中国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根据中国央行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人民币贷款增加6.37万亿元,创同期历史次高。

与此同时,今年前两个月的人民币存款增加6.44万亿元,多于同期新增的人民币贷款。其中,住户存款增加5.73万亿元,占比近89%,2月份住户存款新增3.2万亿元,创2023年2月以来的新高。今年前两个月的住户存款增加了5.73万亿元,根据过往的数据推算下来,中国家庭存款余额已经首次冲破140万亿元,作为对比,去年中国的GDP总量也只有126万亿元。

那么,家庭存款总额140万亿,是一个什么概念?

大家都知道,中国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高度不均衡,一线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可以和发达国家相比,但在更偏远的乡村、县城,人均GDP只有几千元。

中国官方的数据是总人口在14亿,这140万亿的家庭存款,就算平均到每个人头上,那就是人均存款十万元的巨资。这也足以看出今天人们对储蓄这件事的偏执。

储蓄一直都是国人的习惯,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但从数据来看,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家庭存款总额自2020年以来,也就是新冠病毒以来,这个数字的增长非常迅猛,以至于到了夸张的地步。今年2月份,中国住户存款新增3.2万亿元,这就相当于平均一天,就有1100亿被存进了银行里。

过去,人们的储蓄意愿也很强,但从未有今天这般强烈的储蓄意愿,更关键的是,明明三年新冠疫情之下,普通人对于赚钱的认知是更难了,但储蓄不减反增,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分化更大了。分别可以对应两大痛苦:一个是有钱人钱没花,存起来了;一个是没钱人还是没钱,甚至负债累累。

存这么多钱,拿来干嘛呢?

当然是以备不时之需。过去提到储蓄率高,总是会说养老和医疗问题,一个是意外,一个是长期性的难题,在这两个因素之下,导致了中国居民普遍的储蓄率高。尤其是三年疫情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人间惨剧,加剧了人们对这两个突出问题的担忧。如果没有足够的储蓄,谁能保证疫情期间频发的这些人间惨剧里的主角就不是自己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性答案,可能就藏在宏观经济中。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人们存钱是为了应对自己的养老、家庭的医疗问题;而在一个经济增长放缓的时代里,人们存钱可能更多是为了应对经济风险。

更通俗的说,是一个庞大群体里的极少数人所需要应对的经济风险;对更多普通人来说,面对一场可能到来的危机,你除了被动等待之外,几乎什么也做不了。

但对富裕群体来说,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概念。招商银行曾发布过类似的财报,很好的说明了财富是如何分化并向少数人集中的。在2018年的数据中,招商银行万分之六的个人客户,占据了该行受托资产(个人)的30%。

招行个人客户分为三档:资产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超过50万元以上的金葵花客户,以及剩余的其他客户,他们也被统称为零售客户。截止2018年末,招行零售客户达1.2亿户,总资产6.8万亿元。其中私人银行、金葵花以及其他客户数量分别为7.29万户、236.26万户和1.2亿户,所对应的财富资产规模为2.03万亿元、5.5万亿元和1.29万亿元。

这是个典型的财富分布金字塔,塔顶的0.058%的人占据30%的财富,人均2800万元;1.88%占据81%的财富,人均233.1万元;底部的98.12%的人占据19%的财富,人均只有1.05万元。

这个财富金字塔,也能够解释中国140万亿的家庭存款中,到底是如何构成的。

过去我们说二八分化,说的是20%的人掌握80%的财富,现在来看,应该是2%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剩下的98%的人,掌握着20%的财富。

这是新时代的二八分化。而风险,就在其中。

中国的房价在过去的20年里时间里飙升了315%,部分城市的房价飙升幅度更大也更快,住房也因此被普通投资者视为最快、最安全的致富方式。房子在过去成了击鼓传花式的消费品,全民参与其中,又准备随时脱手,房地产价值和居民存量债务螺旋式升高,也引发了关于地产泡沫的讨论。

到了今天,脱手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都创新高,但买房的人却并不多,房子有价无市,一旦卖不出去,就相当于赔在手里的投资。而在中国居民净资产构成里,超过七成都是房地产,其余才是现金。由此而来的,就是中国140万亿的家庭存款,看起来是一笔非常庞大且雄厚的资金,但如果把房地产的七成资产价格算进去呢?那这140万亿存款,根本算不得什么。

一旦房价下跌,那2%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他们无疑是安全的,但剩下98%的人掌握的20%的财富,可能就要沦为陪衬,成为房价下跌的陪葬品。

现金为王,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越来越多的富裕群体选择把钱存在银行,而不是拿去投资的行为下,是怎样的动机驱使他们做出这一行为的?

富裕群体买房是投资行为,普通家庭贷款三十年买房,遇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那是自杀行为,房价一旦下跌,资产无法脱手又卖不出去,你欠银行的房贷还要一分不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普通家庭,将会彻底为债务打工,成为债务的奴隶。

这是风险。

而富裕群体把钱放在银行里存起来,也不愿意拿去投资创业,大概率还是宏观环境不景气。

中国居民的投资渠道其实非常有限,对那些堪称人精一般的高净值群体来说,这就更为明显,受制于一直以来的账户管制(外汇),中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在股市低迷、P2P崩盘、债券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来回投资几次,最后可能还是重新投资房地产。

但如今,唯一能投的房地产也要哑火了,对那些人精一般的高净值群体来说,他们手中握有大量的现金,但却无处可去,只能变成银行里不流动的资本,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很好的拖累。普通人在看不清宏观经济环境的情况下,可能迫切想要创业自己做老板,不再受制于人,不再打工,可苦于没钱,没有资金。

富裕群体有钱,2%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但由于对环境有清晰的认知,因此也更愿意在投资环境不好的时候,宁愿让钱躺在银行里,也不出去亏损。

这就造成了,民间投资持续疲软,普通人缺乏投资拉动的就业机会,市场失去增长空间,消费增长也后劲乏力。这成了一个负循环。

尽管一些家庭背负三十年的房贷,但大多数家庭也就一套刚需房,在经济问题来临之后,高净值的富裕群体损失往往更大,普通人资产少、财富少,损失自然也更小。因此,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财富洗牌效应,都是非常突出的。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祖克曼2019年发布的论文显示,美国2017年0.1%的人占了20%的财富,1%的人占据超过40%的财富,这个水平差不多回到了1929年美国大萧条之前,当时美国贫富差距达到历史峰值,0.1%的人拥有25%的财富,10%的人则占有84%的财富。

贫富差距为什么会对一个经济体造成周期性伤害?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以我们自己为例,一个人可能拥有亿万资产,但他的消费能力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了不起五台跑车,一天喝三瓶红酒,抽两包香烟,尽管他很有钱,但要想花光这些钱,且是在理性的情况下,那么他的难度不亚于电影《西虹市首富》里的沈腾。因此,当贫穷的大多数占据一个社会的主体时,每当经济有所波动,大多数人的消费就会趋于理性,保守。届时,少数富裕群体不管如何消费,都很难补上供给过剩的缺口。

这也是为什么要壮大中产的原因,只有橄榄型社会,才能够最大化让供需达到一个纳什均衡。

根据招行的数据,中国金字塔顶的0.058%的人占据着30%的财富,这个比例已然超过了以贫富分化著称的美国,这也加剧了一个经济体的挑战和风险。

过去家庭存款增加,在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里,主因是医疗和未来的养老;但现在,在这个现金为王的时代里,存款增加更多是为风险对冲做准备。

但我们是否能够对冲、以及能否承受得住这种风险对冲,眼下来看,一切都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