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不靠稀土和航母 中国下岗女工扼住了老美命脉

www.creaders.net | 2025-09-26 16:08:57  在风中感受自由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5年4月,美国关税新政掀起全球市场风暴,对美出口占比超65%的富岭股份却逆势上涨,股价一度飙升20%,年初至今涨幅更是突破197%。

这波操作让不少财经人士惊呼:"这个温岭女人把美国市场的命门捏得死死的"。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当年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下岗女工江桂兰。

34年前,她攥着20万高利贷在温岭松门镇的破旧厂房里起家,如今,她的企业让肯德基、麦当劳等美国五大快餐巨头都得依赖其供应的塑料餐具。

从生存绝境到"拿捏"美国市场,这背后藏着一个普通中国女性敢闯敢拼的传奇。

1991年的春天,温岭松门镇的海风裹着寒意,28岁的江桂兰站在租来的厂房前,手指把借来的20万资金借条攥得发皱。

刚从效益下滑的塑料厂下岗的她,上有务农的父母要赡养,下有6岁的儿子要照顾,高中学历的她在旁人眼里就是个"三无人员"——没资金、没技术、没背景。

"别人都劝我认命,可我就觉得人不能一辈子被日子绑死。"江桂兰给小厂取名"富岭",既藏着让乡亲共富的心愿,也憋着股不服输的劲。

最初生产的渔用冰盒和塑料衣架,在台州遍地的塑料厂中毫无竞争力,产品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高利贷的利息像座山压得她夜夜失眠。

为了找出路,江桂兰揣着地图册和邮政黄页,跑遍了上海、北京、广东的大小市场。

住10块钱一晚的小旅馆,啃着馒头咸菜挨家挨户推销,硬生生把自己磨成了"拼命三娘"。

1995年,嘉兴一家外贸公司抛来的第一张出口单,让她的手忍不住发抖——这单虽赚不够利息,却让她看到了国际市场的光。

广交会成了江桂兰命运的跳板。1995年的展会挤满了国企和大公司,没有参展资格的她从第一个摊位问到第一百二十五个,终于用4万元买下同乡1/6的展位。

在不足1.5平米的角落,她谈成两笔外贸订单,看着老外离开的背影,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产品卖到国外去"。

可现实很快泼了冷水,跟老外谈生意得说英语,她连基础词汇都记不住。

丈夫吐槽她"普通话都不利索还学英语",她却翻出中学课本,走到哪念到哪。

2002年,39岁的她走进上海金茂大厦的英语课堂,跟大学生们同桌学习,第一次考核没通过时躲在角落哭,第二天凌晨五点又爬起来背单词。

半年后,她终于通过五级面试,为敲开美国市场备好了钥匙。

2002年的广交会后,一封来自北美的传真让江桂兰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能生产西式快餐的塑料刀叉勺吗?"她立刻回复"能",后来才知道对方是肯德基的供应商。

当时开发样品要收高额打样费,许多厂家望而却步,江桂兰果断放弃费用,还贷款300万建厂房、买设备,按美国FDA标准改造生产线。

试产的刀叉送到美国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中国富岭的产品摆放得整整齐齐,美国本地产品却杂乱无章。

肯德基总部当即派专员来验厂,6大项59条标准逐一打分,首轮验厂失败后,江桂兰带着工人连熬七天整改,最终每项得分都超80分,完胜美国同行。

2003年底,1200万美元的大单如约而至,600个集装箱的刀叉勺从温岭码头驶向美国。

拿下肯德基后,富岭的名气在美国市场传开,麦当劳、汉堡王等巨头纷纷找上门。

但江桂兰没满足于做代工,2006年就带着自学的英语单刀赴会拉斯维加斯展会,在当地搭建销售和物流体系。

2014年,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建厂,成为当地第一个中国老板,2018年墨西哥工厂投产,把送货时间从1个月缩到2天,2020年印尼工厂落地,悄悄为应对贸易摩擦埋下伏笔。

2015年,江桂兰站在纳斯达克敲钟,富岭成了温岭首家赴美上市的企业。可高光时刻没持续多久,股价从发行价5美元一路跌到2美元左右。

2020年国内"最严禁塑令"出台,美国也有5州禁用吸管,双重压力下,她果断以2.35美元/股完成私有化退市,转头布局国内市场和可降解材料。

早在2011年,江桂兰就提前嗅到环保趋势,携手中科院成立温岭首家院士工作站,2020年研发出可完全降解的PLA材料,让富岭在限塑浪潮中站稳脚跟。

2023年,她带着富岭向深交所递交上市申请,2025年1月23日,富岭股份在深市主板上市,首日股价较发行价飙升339.25%,市值突破137亿元。

2025年4月美国关税新政落地,正是江桂兰早年的海外布局发挥了作用。

她迅速调整产能,把输美产品转移到美国和墨西哥工厂生产,以"本地制造"身份规避关税壁垒。

尽管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略有下滑,但生物降解材料产品毛利率逆势上升3.02%,印证了她的战略眼光。

回望34年创业路,江桂兰的办公室里还摆着当年的二手注塑机模型。

从下岗女工到"塑"造全球的企业家,她靠的从来不是运气。别人困于内销时,她闯外贸;别人依赖外贸渠道时,她建海外工厂;别人被动应对政策时,她早早就布局环保转型。

疫情期间,她从美国抢购1000只KF94口罩捐给医院,还送价值30万的餐具到抗疫一线;供应商刚成立就愿意合作,因为她从不拖欠货款。

员工跟着她干十几年,因为她把大家当家人。这些藏在生意里的温度,让富岭在风浪中更有韧性。

如今59岁的江桂兰,依然保持着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的习惯。她说自己这辈子就信一句话:"机会不会等准备好的人,敢想敢做才能抓住它"。

从温岭的破旧厂房到全球的生产网络,从20万高利贷到百亿市值,江桂兰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拿捏"市场的底气,不过是把每一步都走在前面的勇气,是普通人敢跟命运较劲的倔强。

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路上,还有无数个像江桂兰这样的创业者,他们没有显赫背景,却有敢想敢做的劲头。

他们遭遇过无数挫折,却总能在绝境中找出路。正是这份不服输的精神,让中国产品站稳全球舞台,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力量。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