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加大力度管控稀土出口,仅10月9日一天,中国商务部就先后出臺了六项海关总署公告。美国总统川普则紧随其后,宣布对中国产品加征额外100%关税。
此时正逢中美两国在科技和贸易领域激烈博弈。两国元首原本可能在本月底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期间会晤,此番角力为此蒙上阴影。
业内普遍认为,这次中国亮出的最新“稀土牌”涉及广泛,对国防装备、半导体制造、高性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产生的潜在影响巨大。然而魔鬼在于细节,新规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解释空间,也因此成为下一轮中美谈判的筹码。
升级版稀土管制:从原材料到最终用途
中国曾在今年4月从稀土原材料层面实施了出口管制,导致出口审批进度放缓。中国海关10月13日公布的资料显示,9月稀土出口环比下降31%,连续三个月下降,创今年2月以来新低。
中国商务部近日发布了多项公告(编号55、56、57、58、61和62号),从稀土相关的原材料、设备、产品、技术和合作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
总体来看,新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几乎所有含有中国原产稀土的产品都将纳入出口许可管理,哪怕只含有极少量的中国稀土成分(价值比例达到0.1%);
使用稀土相关技术的制造行为也被纳入管控,意味着不仅原料受限,产品的“ 最终用途”也将成为审查重点。
这些被纳入61号公告,简单来说意味着,即使产品并非在中国制造,只要其原料或工艺中涉及中国稀土或相关技术,出口时都可能受到中国管控。
美国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地缘政治部门主管鲁晓萌对BBC中文指出,若此项限制全面落实,半导体、电子、工业设备及军事硬体等领域恐将面临重大冲击。“ 全球高度依赖中国进行稀土元素的开采与提炼,一旦供应链干扰,可能引发全球范围的连锁反应。”
在操作层面,这可能意味着苹果等跨国企业需要为每一项涉及中国稀土的出口产品单独申请许可。不论产品在哪里生产、销售到何处,只要使用了中国稀土或相关技术,都需要经过审批。
鲁晓萌认同这种说法,她表示,“ 在技术上,申请许可的责任在出口商,但这种制度会使富士康、苹果等企业承受下游冲击。”

中国商务部在公告中还明确指出,若产品最终用途为研发或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或用于制造这些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与材料,出口将受到严格限制。
这些高端芯片广泛应用于高性能智慧手机、资料中心等领域,对算力和存储能力要求极高。
此外,几乎所有面向境外军事用户的出口申请,以及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专案,都将被拒绝批准。
中国目前几乎垄断了全球钐(Samarium)的提炼,这是一种关键稀土金属,美国的F-35战斗机和多型导弹都依赖这种材料。
曾在拜登政府时期任国家安全会议(NSC)科技与国家安全事务副高级主任的克里斯·麦奎尔(Chris McGuire)在最近一个谈话节目中提到,如果这些新规全面落实,像台积电(TSMC)等依赖稀土材料的制造企业,在未取得许可证的情况下,理论上不被允许继续生产相关产品。中方甚至可能通过“ 最终用途查核”来判断企业是否违规生产。
这种情形可能进一步影响下游产业链。例如,若台积电无法及时获得许可,其零部件供应可能受阻,从而波及包括美国汽车制造商在内的企业。
另一点值得留意的是,在中方发布的这份第61号公告中,附件罕见采用中国金山软件WPS格式,而非以往常用的Word或PDF格式。此举受到关注,被视为中国从细节上推动主导权的信号。
“卡脖子”的关键环节
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第62号公告规定,凡涉及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精炼、磁性材料制造以及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的相关技术,未经许可不得出口。这一规定也被视为可能“ 卡住全球咽喉”的关键环节。
鲁晓萌指出,这一新规将对试图在中国以外地区建立独立稀土供应链的外国矿业与加工企业造成直接冲击。
英国伯明翰大学关键材料研究员加文·哈珀(Gavin Harper)对BBC中文表示,“ 针对稀土加工与提炼技术实施出口管制,将使西方在构建多元化稀土供应链时面临更大挑战,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
哈珀博士解释说,中国在稀土加工与生产领域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技术与经验优势。这种专业能力不仅涵盖稀土产品本身的制造流程,还包括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设备、工具及核心技术。
过去几十年中,西方国家逐步将稀土磁体与磁性材料的制造能力转移至中国,相关制造设备与技术的隐性知识或隐性经验也随之流失。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枢纽,掌握着从原料提炼到高端磁材生产的关键环节。
这意味着,西方国家及其他地区在尝试重建有竞争力的稀土产业链时,将面临更高的技术门槛与成本压力。
哈珀博士指出:“ 这并不代表西方完全无法重新研发相关技术,但由于技能和经验长期流失,想要重建完整体系需要投入更长时间与更高成本。”

中方背后的考量:时机、反制与谈判策略
尽管这批新规潜在影响重大,但其真正作用还在于制度设计与执行细节。专家指出,所谓“ 魔鬼在于细节”,很多条款留有解释和谈判空间,给中美博弈留下余地。
要理解这一点,就要尝试解析中方为何在当前的时间点推出这一系列新规。
9月30日,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了一项新的出口管制规定——被称为“ 50%规则”。该规定的核心在于:若某公司被列入美国的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那么它持股50%及以上的子公司或关联企业也将自动受到相同的出口限制。
此举旨在堵住制裁对象通过控股子公司绕开管控路径,取得美国受控商品,尤其是针对高端芯片及其制造设备,从而赋予其他国家军事优势。
此前,华为、中兴、长江存储等多家中国科技企业被列入制裁清单。业内普遍认为,这项“ 50%规则”是华盛顿进一步强化对中国高科技出口限制的延伸信号。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可能将这一美方新规视为新的压力点,并选择在稀土领域加码反制措施。
鲁晓萌对BBC中文指出,“ 中方对美国商务部的这项规则感到意外,认为华府在马德里回合贸易谈判后缺乏诚意,因而决定反制——即使这一举措的实际破坏力可能超出中方原先预期。”
事实上,有分析师已经留意到,中国在第61号公告中已首次引入与美国“ 50%规则”类似的条款:若进口方、终端使用者或其控股50%以上的关联实体被纳入中国的管控名单,其出口许可申请将被原则性拒绝。
因此,从时机上看,中国在美国强化高科技出口审查后,再推出针对稀土技术与设备的出口限制,并不令人意外。
也有分析认为,这一系列举措并非单纯的经济手段,而是一种典型的“ 叫价”或“ 筹码”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一系列新规分阶段生效,分别在10月9日、11月8日和12月1日实施,这意味着期间可能还有缓和空间。最后一个期限是61号公告中极为重要的两项申请出口许可的实施日期。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国际关系教授朱志群对BBC中文说,若中美双方计划在月底如期举行领导人峰会,这些措施可能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双方在会前抬高要价,事后各自退一部分,从而营造“ 峰会成功”的局面。
中国商务部在10月12日答记者问时强调,“ 中国的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只要是用于民用用途的、合规的出口申请,都可以获得批准,相关企业无须担心。”
发言人朱志群表示,“ 中方的意图应该不是针对全球经济,主要就是美国以及少数与美国一起对华搞科技战的国家,例如荷兰。”
就在不久前,荷兰政府宣布从中国闻泰科技手中接管了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Nexperia),此举凸显中美紧张关系对科技产业的影响。
朱志群说,究竟怎样界定军用或民用,“ 具体操作手段掌握在中方手中”。这意味着,在实际审批过程中,中方可能根据自身安全评估或外交要求灵活处理。
“ 如果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控稍有松动,中方或会考量适度放宽稀土管控,以实现政策的对等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