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英国《金融时报》:印度制造业能追上中国吗

www.creaders.net | 2006-05-19 11:40:01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Peter Marsh)

2006年5月19日 星期五
 
 
迈克尔·马克斯(Michael Marks)热衷于以印度为基地进行制造。他是全球电子业第二大合约制造商——新加坡伟创力公司(Flextronics)的董事长。他表示,就电脑和移动电话等基础电子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基地而言,印度的吸引力“正在排行榜上迅速攀升”。

因此,在过去3年里,伟创力已在印度花费了10亿美元用于收购企业。未来3年它还将再花1亿美元,扩张它在该国的制造基地,将印度的雇员数量从5000人提升到至少7000人。

即便如此,对伟创力来说,印度要成为像中国那样重要的制造中心,还要花费数年时间——伟创力目前在中国设有约30家工厂,雇佣6.5万人。

中印对比不可避免

亚洲两大巨人之间的对比不可避免。过去10年,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有长足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制造业经济体。

从统计数据来看,印度远远落后于中国,其制造业的产出增加值仅相当于中国的六分之一左右。自1995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产量增长了一倍多,而同期印度仅增长60%。

美国工业公司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印度业务总裁斯科特·贝曼(Scott Bayman)也认为,印度制造业在未来10年“潜力巨大”,但与中国相比,印度还需要跨几道槛。两国在制造业基地的规模以及基础设施“硬件”的质量上依然存在差异。中国拥有更优良的道路和港口,中国已建立的供应网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配件。

法国电气设备公司施耐德(Schneider)印度业务总裁罗斯汉拉尔·卡利霍鲁(Roshanlal Kariholoo)说:“施耐德在中国有大约20座工厂,在印度有4座。我们在中国的投资三年就能获得回报,而在印度要花上两倍的时间。”

许多观察人士认为,印度在需要“服务方式”的制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例如产品定制。荷兰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劳动生产率专家贝尔特·范·阿尔克(Bert van Ark)说,在这些制造活动中,人均产出有望达到较高水平。然而他表示,虽然具体的印度企业在该领域表现出色,但在宏观经济数据上尚未展现领先地位。

“虽然印度(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排名上)取得了进步,但这是通过削减工厂职位和改善印度过去在劳动力使用上的糟糕表现而取得的,”范·阿尔克先生说道。

配件供应是一大担忧

对许多企业来说,印度的配件供应是一大担忧。美国柴油发动机大型制造商康明斯(Cummins)印度业务董事总经理阿南特·塔劳里卡(Anant Talaulicar)表示,印度在专门的工程密集型配件(按客户订单,在较短生产周期里制造产品)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大规模制造上不具优势。

伟创力印度区总经理A·古鲁拉杰(A. Gururaj)称,印度工厂提供的用于电子产品的重要部件较为有限,如电源、线缆及机箱等。“我们开始看到印度作为供应基地崛起的一些迹象,但进展缓慢。”

然而,他预期此类公司的成长将会加速,因为不仅伟创力进入印度的力度在加大,其它大型电子产品企业也计划增加在印度的生产,如芬兰诺基亚(Nokia)、美国惠普(Hewlett-Packard)以及台湾鸿海(Hon Hai)。

其他人也认为,情况正在改善。英国工程集团洛托克(Rotork)印度子公司董事总经理阿肖克·贾亚拉姆(Ashok Jaya-ram)负责经营印度的两家工厂。

“直到5年前,印度配件的制造质量还是个噩梦,”他说。“但情况已大为好转,这同样也要归功于印度汽车业的发展。福特(Ford)和现代(Hyundai)等公司已来到这里,并坚持要求供应商提高质量标准,这对整个工程行业造成了影响。”

“精益生产”

TBM Consulting总裁阿南德·沙玛(Anand Sharma)表示,印度企业正在吸收“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等制造业技术,以保持高质量并提高效率。TBM Consulting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制造业咨询集团。

“三年前,印度在精益生产方面并无太大兴趣,”他说。“但现在我认为印度在该领域超过了中国。”

印度第二大摩托车制造商巴贾吉汽车公司(Bajaj Auto)董事桑吉夫·巴贾吉(Sanjiv Bajaj)说,“精益”概念强调的是减少车间岗位,提高生产率,尽管印度劳动力成本低,这在该国往往也是有意义的。巴贾吉汽车公司大力倡导使用机器人及其它劳力节省技术,以提高效率。

他表示,印度能通过注重质量并愿意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制造业取得领先地位,而不仅仅通过廉价劳动力。在控制制造业知识产权方面,印度也可能具备优势。

最大挑战是取得平衡

或许印度的最大挑战,是在工程设计密集、服务引导的制造和标准化制造之间取得平衡,标准化制造是中国的强项。

印度雇主组织——印度工业联合会(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秘书长N·斯里尼瓦桑(N. Srinivasan)估计,印度制造业产出中的四分之三含有大量定制或工程密集成分。他认为,中国的这个比例约为四分之一。但他表示,如果印度忽视制造业的“规模生产”就错了。“我觉得,我们需要在制造业的这两个领域之间取得平衡,并力争未来使这两部分的产出对半开,”他说。

随着印度努力变成大规模电子品工业制造基地,未来5年内,印度拓宽制造业基础的能力将受到考验。

如果像伟创力和诺基亚这样的公司能够说,印度拥有可与中国媲美的世界级电子产品生产网络,还有良好的制造零部件供应商基础设施,以及擅长小批量制造零部件的企业,那么许多人将会感到,印度将实现全球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译者/张征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2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3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4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5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