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当选成为总统之后,美国似乎一切都变得很另类。为了抗衡"假新闻",白宫团队抛出"另类事实"的概念;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爆发右翼集会流血冲突之后,为了证明"各方有错",特朗普又将"另类左翼"的说法发扬光大,藉此把暴力的责任与"另类右翼"摊分。因此,特朗普本人亦被揶揄为"另类总统"。
夏洛茨维尔市流血冲突的导火线是一尊雕像,该市议会计划把南北内战时期的南方邦联名将李罗伯特(Robert Edward Lee)的雕像移除,赞成的一派认为雕像象征政治不正确的种族主义,反对者包括三K党及新纳粹等等另类右翼组织则声言,雕像是历史遗产,不容抹杀。集会冲突造成一死十九伤的惨剧固然闹得举国沸腾,随之而来的涟漪效应是一连串的"雕像之争",美国各地皆有这个或那个雕像被认为非拆不可,赞成者和反对者照样各持己见,雄辩滔滔,谁也说服不了谁。
清拆雕像的浪潮卷至纽约,该市地标之一的哥伦布雕像成为争议焦点。纽约市长白思豪(Bill de Blasio)宣布审查市内的"仇恨象征",矗立于一八九二年"纪念发现新大陆四百周年"的哥伦布雕像忽然之间陷入倾轧之危。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美洲原住民,哥伦布其实是满手鲜血的侵略者,完全不值得歌功颂德。再说,哥伦布根本不是发现新大陆的第一个欧洲人,北欧维京探险家埃里克松(Leiv Eiriksson)比他早五百年抵达美洲,而且他终其一生以为自己到了亚洲,所以美洲原住民才被错误地叫作"印第安人"(Indian)。
然而哥伦布纵有千般不是,他始终横渡大西洋,将旧世界的欧洲与新世界的美洲联系起来,带来翻天覆地的转变,开创人类文明新一页。
美国遍地开花的雕像之争,不妨称之为"另类内战"。这样的争议持续下去的话,正反两派势必两败俱伤,特朗普亦肯定不会有好日子过,随时因为他背负"偏袒白人至上主义者"的骂名而众叛亲离。
赞成移除雕像的一派,不管所持理据如何冠冕堂皇,难免被质疑缺乏包容气度,有违民主精神。易地而处,若然香港也要拆除英国殖民地时代的雕像,说得通吗?即使政治正确,此举一定会被狠批为破坏文物和漠视历史,完全是意识形态先行的"另类文革"。反对移除雕像的一派亦是进退维谷,任由清拆固然不妥当,坚拒清拆则容易堕进"支持种族主义"的陷阱,尽管他们未必认同右翼极端立场。
特朗普作为总统,而且明里暗里其实不愿意点名谴责白人至上主义者,当然不可能在雕像之争置身事外。问题是,种族主义在美国是十分敏感的词汇,亦即非常凶险的政治漩涡,民主党藉此发动舆论攻击不在话下,连共和党人亦急不及待划清界线,以免得罪自己选区的选民。以共和党国会众议院议长瑞安(Paul Ryan)为例,他在夏洛茨维尔市冲突之后亦批评总统的回应不当。
更加可堪玩味的是,共和党全国委员会日前一致通过决议,谴责白人至上主义者、三K党和纳粹分子,决议内容如是说:"种族主义信念与共和党的纲领完全不相容……这种种族主义信念是令人厌恶和邪恶的,美国没有地方让它开花结果。"显而易见,共和党人一来要跟特朗普所说的"各方有错"撇清关系,二来着眼于明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不希望溅上种族主义的污水而流失选票。此外,即使白宫高级官员,也与"老板"保持距离,国务卿蒂勒森周日接受传媒访问时强调,政府致力维护和彰显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等美国传统价值,总统特朗普有关种族冲突的言论纯属他个人观点。这是继总统经济顾问科恩之后,再有高官就此议题较明显批评特朗普。
美国的另类内战暂时未见平息迹象,要是为了几个雕像持续拗个没完没了,特朗普说不定在明年的中期选举之后,共和党人纷纷割席的情况之下,提早沦为跛脚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