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讀者網 > 美國看台 > 正文  

Kate Spade創始人自殺 留給女兒心碎紙條

www.creaders.net | 2018-06-06 13:54:13  看看新聞/界面新聞 | 0條評論 | 查看/發表評論

核心提示: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當地時間5日,美國知名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在其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公寓裡身亡,據信是用一條圍巾上吊自...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當地時間5日,美國知名設計師凱特·絲蓓(Kate Spade)在其位於紐約曼哈頓的公寓裡身亡,據信是用一條圍巾上吊自殺,終年55歲。

當天早上10點26分,有人在她的屍體旁發現了一張紙條,這是她留給年僅13歲女兒的遺言,讀來令人心碎:“我一直愛你。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據警方稱,其丈夫安迪·絲蓓(Andy Spade)在凱特自殺時也在公寓中。據凱特·絲蓓的家人所說,對她的自殺行為並不感到意外,常年來與精神疾病抗爭,已使她變得十分虛弱,然而她卻不敢尋求專業的幫助與治療,因為這可能會給她所效力的奢侈品牌帶來負面影響。

事發後,凱特·絲蓓的姐姐瑞塔·薩佛(Reta Saffo)向媒體透露,妹妹凱特·絲蓓如何專注於演員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的上吊自殺案,這一事件發生在2014年8月。凱特·絲蓓還因為擔心品牌名譽受損,而非常抗拒任何醫療支持。

薩佛說道:“有時候你無法救助那些自己選擇放棄的人。每當我和她的丈夫安迪·絲蓓企圖帶她去尋求治療時,她總在最後一刻臨陣脫逃,因為她實在太擔心當人們發現事實後,會對她的品牌造成影響。”凱特·絲蓓如今已是美國最著名的時尚設計師之一,她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肯薩斯市。在1986年前往紐約從事時尚雜誌工作,7年後,也就是在1993年,凱特·絲蓓以個人名字創立品牌。

在得知了凱特絲蓓的死訊後,不少名人都在社交媒體上都發表了悼念信息。切爾西·克林頓(Chelsea Clinton)在推特上寫道:“在我讀大學時,我的祖母給了我第一個凱特·絲蓓的包包,我至今仍保留着它。我對於凱特的家人,朋友以及她深愛的每一位親友都表示發自內心的遺憾。”

新聞鏈接>>

55歲的Kate Spade自殺身亡,我們來回顧她“紐約夢”的一生
6月5日,美國著名設計師Kate Spade被女管家發現在紐約帕克大道850號的家中上吊自殺,享年55歲。Kate Spade的臥室門把手上掛了一條紅色圍巾,還留有一張便箋,但便箋內容尚未被公開。

如果要問這些年是什麼讓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着裝風格得以傳揚,除了Don Draper和他的《廣告狂人》,必須要提的還有Kate Spade。這個名字非常美國范兒的女裝品牌,通過可愛又不張揚的手袋、色彩鮮明的服裝、裙襬上多樣的印花輕易把人帶回正經歷社會文化巨變時代的美國。

55歲的Kate Spade自殺身亡,我們來回顧她“紐約夢”的一生

到紐約去!

可沒有什麼比品牌創始人Kate Spade更適合“復古”這個詞了,她留着標誌性的棕黑色中長發,發尾總是向上卷翹,劉海被向上豎起攏好。Kate Spade於1962年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堪薩斯城一個愛爾蘭裔的家庭,原名Katherine Noel Brosnahan。

與許多科班出身的設計師不同,Kate其實學新聞出身。1985年,她從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獲得新聞學學士學位之後,如同許許多多年輕人一樣前往大都市追逐夢想,20歲出頭的Kate和當時還是男朋友、後來成為丈夫的Andy Spade一同把人生的下一站選在了紐約。1986年,當時還叫Katherine Brosnahan的Kate Spade在康泰納仕旗下的時尚雜誌《Mademoiselle》配飾部門謀求到了一份編輯工作,正式進入了時尚行業。

紐約接納了這對年輕人,在《Mademoiselle》的工作也一帆風順,5年之後的Kate已升任至雜誌的資深時裝編輯及配飾部主管。但紐約之所以迷人,在於它總能讓不安分的人看到機會,Kate按部就班的生活在紐約上西區的一家墨西哥餐廳發生了變化。

在那天晚餐的餐桌上,Andy鼓勵Kate成立自己的手袋品牌,他相信在時尚雜誌配飾部打磨過的Kate 有這個能力,不過在遊說的時候,他捉弄了一把猶豫不定的Kate:“你真的以為你可以開一家手袋公司嗎?——唔,是的,你可以。”

Kate的鬥志被點燃,1991年,她從雜誌辭職了,開始籌備新事業。

今天我們看到的Kate Spade手袋皮質已經非常多樣化了,但最初的Kate Spade手袋其實是亞麻和粗麻質地的——倒不是因為這兩種材質被偏愛,而是沒得選擇。一個初出茅廬的設計師,對面料的起訂量又那麼小,唯一能找到的材質就它們,粗麻布還是Kate從一家做土豆麻袋的生產商那裡買回來的。

1993年1月,Kate Spade的第一批上市的手袋正式對外銷售,只有區區20隻,10隻黑色,10隻海軍藍色。

Kate後來對《福布斯》回憶,這20隻手袋上市前,對於要把“Kate Spade New York”這個標籤放在包內還是包外,她很是糾結,兩人花了幾個小時把標籤內內外外地放來放去,最後決定放在包外,並成為了Kate Spade的經典一筆。

Kate對五六十年代美國的迷戀,很可能是來自她所喜愛的傑奎琳·肯尼迪,傑奎琳·肯尼迪在60年代的初期成為美國第一夫人。除她之外,Kate還很喜歡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冰島歌手Bjork。

1994年內,Kate和Andy結束多年的長跑戀愛正式結婚。在創業的早期階段,兩人分工合作,由Kate擔任設計師,Andy不拿報酬做創意總監。與之同時,Andy還在廣告公司Saatchi & Saatchi上班,以在資金上支持Kate Spade品牌的發展。

Kate Spade品牌的業務很快從手袋擴展到服裝、珠寶、鞋履和家居品,輕奢的定價與充滿辨識度的出眾設計讓Kate Spade脫穎而出。Kate Spade的服裝同樣延續了鮮明的復古風格,某種程度上這種風格繼承自Kate的母親。Kate的母親常把橙色、粉色、巧克力色並搭上超大珍珠紐扣的衣服穿在身上。

1996年,Kate Spade品牌開了第一家獨立門店,這家開在曼哈頓SOHO去的門店總共400平方英尺。

不過,長期控制並做大一個品牌,似乎不是Kate的野心所在。1999年,Kate Spade品牌被百貨集團Neiman Marcus買下其中56%的股份,2006年餘下的44%也被Neiman Marcus進一步收入囊中。Kate和Andy至此退出了一手創立的品牌。

此後,Kate Spade被二度轉手,先被賣予零售集團Fifth & Pacific,又於去年出售給了另一個美國輕奢品牌Coach的母公司Tapestry。

家庭關係

Kate和丈夫Andy在1980年代初便相識,那時他們還是同事,都在亞利桑那州的一間服裝精品店打工。Kate曾在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的採訪中講述了與丈夫熟絡的起因:“有一天,他的車壞了,拜託我捎他一程,然後我們便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1994年二人結婚,並在2005年生下女兒Frances Beatrix Spade。

“我一直想要一個孩子,這次不會再錯過當媽媽的寶貴機會。”Kate在42歲時懷上女兒Frances Beatrix Spade時這樣說道。女兒出生的次年她便把自己當時持有的Kate Spade New York股權出售給了Neiman Marcus,回歸家庭當一位全職媽媽。

這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而她對家人的重視不止體現在這件事上。

很多人知道,Kate夫婦在2015年創立的鞋履和手提包品牌Frances Valentine沿用了女兒的名字。其實,這個名字中包含的不只是對女兒的愛,還有Kate對全部家人紀念。“Frances一直是我父親家族沿用的名字,”Kate那時接受《女裝日報》採訪時說道,“而Valentine是我外公的中間名,他出生在情人節那一天。”2015年末,Kate也將自己的名字改為Kate Valentine Spade。也許對於出生在美國中西部大家庭的她來說,家人是最不能割捨的部分。

每當她的好友、編輯兼作家Ruth Peltason想起她,最深的印象便是燦爛的笑容,和中西部人身上友好而溫暖的個性。

Kate曾邀請Peltason和插畫師Virginia Johnson一起合作出版一本三卷色彩豐富的書《禮儀(Manners)》、《場合(Occasions)》和《風格(Style)》。書中,他們用可愛、活潑的圖片記錄着公園大道公寓附近的場景,配以精緻的插畫和手寫體文字,像一本內容豐富的手賬一樣讓人覺得親切有趣。Kate用做包袋的態度和風格把生活中色彩豐富的片段留了下來,沒人能否認這樣的Kate是不熱愛生活的。

Peltason回憶,這樣的Kate總能在感到快樂時浮現在他腦海中。她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對自己有着嚴格的要求,卻總能包容他人的小過失。

“她常說:做任何事情前都要洗好澡、穿好衣服。只有這樣,客人來做客時你才能準備好招待他們,但不能那時才整理你的頭髮。” Peltason說。就連表達謝意,Kate都強調要趁早說“Thank you”。在Peltason眼中,這樣的一位朋友是令人感到舒適的,因為當他遲到時,Kate總說“沒關係”。

Kate去世後,她的家人通過美聯社發布了一份聲明。“我們被今天的噩耗摧毀了。我們十分愛Kate,也會非常想念她,希望在這個艱難的時刻外界可以尊重我們的隱私。”

在眾人對Kate死因的揣測中,她的丈夫以及合作夥伴Andy的婚姻關係成為了質疑的對象之一。

據Blast報道,Andy在2017年中開始便尋找新公寓,而有消息稱他已經在曼哈頓買下了一個一居或兩居室的房子,這一行為指向二人婚姻關係可能存在破裂。而在Page Six、People等媒體的報道中,有多個知情人表示,他們之間的確存在一些問題,甚至連警察都提到了這一點。不過,這些信源的可靠性及準確性還有待確認。

這一揣測無論真假,對於關心Kate生活以及喜愛Kate Spade品牌的人來說,都是個出乎意料的走向。

少女里程碑

但無論死因是否是八卦周刊所說的家庭問題,Kate Spade的死都是出乎意料的,這位年僅55歲的女設計師還正值中年。在instagram上,她的粉絲們紛紛對自殺這個結局表示震驚,“I loved her brand.”(我愛過她的品牌。)一位名叫Lena的網友寫道。

也許“愛過”這個詞的確最能精準地描述Kate Spade的定位。她的名字是可愛又聰明女孩的代名詞,那些顏色明亮、形狀怪誕的包包總是能輕易俘獲一個女孩的心。和優雅又昂貴的Chanel、Fendi等奢侈品大牌相比,Kate Spade的設計怪誕、浪漫,且擁有毫不掩飾的天真,因而成為了所有女性從少女步入成年的里程碑。

The Atlantic網站作者Tori Latham用一個自己的故事追思了這個品牌:“十幾歲的我堅持認為,如果在經過Kate Spade商店時沒有駐足停留,那麼去逛街的時光就稱不上是快樂的旅程。我總向母親承諾,’媽媽,就一分鐘,我保證。’然後沉浸在粉紅包包、白色條紋外套和金色的手鐲中。”

用Chelesea Clinton、Ivanka Trump、Mindy Kaling等一眾名媛的話說,”Kate Spade是女孩們長大後買的第一個包。” 在Kate Spade宣布去世後,數萬留言在社交媒體上回溯了自己和這個品牌的過往故事和情感聯結,並標有#Katespadenewyork#的標籤。這些數量龐大的留言反映出這個生活方式品牌在美國主流社會中所產生的影響力——和Tory Burch、Coach、Michael Kors等品牌一道開創了一個定位精準、功能齊全、且價格適當的輕奢商業世界。

然而,正如twitter上許多追思者寫道的那樣,在這世界上,你遇到的每個人都在進行你一無所知的內在抗爭。“設計師Kate Spade留下了市值10億美元的品牌和2億淨資產,但這讓我們警醒,金錢不能買到幸福。做個善良有愛的人吧。”BrandonLBlair說道。

不得不說,Kate Spade的女性身位曾在她過往的創業經歷中不斷被提及,尤其是在2007年,她和丈夫出售了品牌股份後,Kate曾多次在PEOPLE等媒體採訪中表達自己想要休息的願望,“我真的很想陪伴我的女兒。”直到2016年,她依然在頻繁回答”如何兼顧工作和家庭”這個強性別針對性的問題,“人們問我,賣掉股份後你沒有失去什麼嗎?我覺得沒有。”

在性別問題始終被當做政治話題進行討論的美國時尚界,Kate Spade和Tory Burch的同名創始人Tory Burch、J.Crew的創始人Jenna Lyons被稱作輕奢界最成功的三位女性設計師,她們白手起家,將自己的品牌做到全球聞名,還要應對家庭兒女的撫養問題,並在公共場合一遍一遍地被迫將其經驗分享出去。而對於許多年輕女性來說,女性設計師的品牌背後,總是暗藏着更多關懷女性生活的自然流露。

“在年少的我看來,Kate Spade的品牌和背後站着的女性,都無不在彰顯女性主義的內涵。你不需要選擇,那些尼龍手袋一定是足夠大的,可以攜帶你的工作筆記本電腦,還能裝滿塞滿不同顏色口紅的化妝袋。”Tori Latham表示。

這些設計成果反饋在品牌的印花設計師、版型設計師的工作中,他們在腦海中模擬女性的生活場景,無論你是完美主義者還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都能夠舒適地生活。著名時尚評論家Vanessa Friedman曾在《紐約時報》寫道:“她能想到其他女性想要什麼,並且不帶精英主義的視角去解決問題。”在1990年代,Kate Spade的美學反映出了那個時段女性主義強化的傾向,設計師希望為職業女性設計東西。

但可惜,在男性管理者主導的商業社會中,Kate Spade在公司里曾無法獲得足夠的權限去實施自己的想法,她一度只能去回應那些和設計與美有關的業務。“她是一個設計師。”Vanessa Friedman。

但更多人相信,她也不僅僅是一個設計師。對於那些將Kate Spade作為入門包包的女孩來說,這個風格年輕的品牌為她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是她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標誌,以至於有一天,手邊的包袋已經變成了Gucci、Chanel時,也不會忘記來時的路。

距離Kate去世消息被爆出10個小時後,Kate Spade母公司Tapestry發布了一份聲明。聲明中寫道:我們剛得知Kate Spade去世的不幸消息,令人難以置信。儘管Kate十多年來一直沒再參與品牌的運營,她和她的丈夫、創意合伙人Andy都是我們敬愛的品牌創始人。我們會很懷念Kate。在這個沉重的時刻,我們將與Andy和Kate的家人同在。

   0


熱門專題
1
美伊衝突
6
俄烏戰爭
11
大S
2
以伊戰爭
7
萬維專欄
12
洛杉磯大火
3
四中全會
8
何衛東
13
敘利亞
4
中美冷戰
9
AI
14
苗華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兩會
15
美國大選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