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演讲中说:“我刚上任那会儿,大趋势是中国要在短时间内超过美国了。而现在,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这符合他一贯的政治演说逻辑,通过夸张的表述,在选民面前自我表扬护国有功。
他还说,虽然他对中国“充满敬意”,但中国(股票)市场大跌,“虽然我想成为他们的朋友,但我们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这实际上印证了中方对中美贸易战的实质的判断,即不是什么中国“偷窃知识产权”、“破坏规则”或“过于高调”云云,而是美国对后进国家的警惕性打压。
中国冠美8月9日文章《美国挑起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指出,设置对手一直是美国为确保自身强势的战略惯性——自1894年美国GDP世界第一以来,在它的“战略词典”里,哪个国家的实力全球第二,哪个国家威胁到美国地位,哪个国家就是美国最重要的对手,美国就一定要遏制这个国家。
“美国主动对华发起的贸易摩擦和升格成为的贸易战,具有显著的预防性行动的性质,是霸权国家对其认定的挑战者所采取的行动,并非纯粹普通意义上的贸易摩擦。”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沈逸7月31日在观察者网撰文指出。这篇文章经修改后刊载于《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 本周,美国最新一轮对华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听证会正在华盛顿特区举行,长达六天。在前两天的听证会上,大多数企业主对加征关税表达明确反对意见。
尽管如此,该听证会只能让少数企业主豁免关税,本身无法扭转美国决策层的政策。
“中美关系的发展,从来都遵循的是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的辩证逻辑。”沈逸在上述文章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