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9年,硅谷的人们仍沉浸在最后那点热钱带来的狂欢中——公司排队上市,薪资一路上涨,房价依然高企,
人们仍然相信自己有大把的余钱,也相信自己有用钱生钱的能力。
  但经济总是轮回的。越来越多的现象预示着硅谷已经结束了这轮超过10年的鼎盛,甚至让硅谷那些“老”人们回忆起10年、20年前的经济危机带给硅谷的“灭顶之灾”——IPO
后股价剩1%,房价腰斩,甚至枪击惨案……
  硅谷一位比较悲观的中介认为现在很可能只是季节性回暖,且房价攀升的速度也远远比不上往年春天。如果五月底房市还不能像过去几年大涨,她担心到了接下来的淡季房市会遇到更多问题。
  但对于“过来人”来说,可怕的不是房市低迷本身,而是它代表的经济的衰退。
  “现如今的房市让我想起来10年前的‘浩劫’。” 在硅谷已经成家有娃,有着10多年媒体工作经验的邹君告诉硅星人。
  那时,刚进入职场的她和已经在Facebook担任工程师的先生,都沉浸在如现在这般的脆弱的繁荣里,没有预料到经济危机即将发生。
  2010·房“奴”的暗黑时刻:房产疯狂降价出售、压垮无数家庭
  2007年的时候,形式一片大好:科技公司疯狂招人,连一年级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出去实习两个月都能给一万多。串联起科技公司的101高速也和现在一样堵车堵到夸张。
  而到了2008年,风向突然发生了转变。
  “有一天上班,我们老板突然就很焦虑地告诉每一个人,房利美和房地美破产了。”邹君仍然记得那天早上老板的焦躁。
  房地美和房利美是美国两个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曾因发放高风险次贷而成为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导火索。
  接下来短短几周内,全美经济发生动荡,每天新闻都被各种裁员消息充斥着。邹君用“哀鸿遍野”来形容那时的集体失业。
  “周围很多平日里非常稳定的家庭都不得不接受夫妻双方有一人,甚至都被裁员的状况。不少没存钱习惯的本地人家庭经济相当吃紧。”邹君说西海岸还勉强过得去,东海岸或者科技领域之外的实业员工更惨。
  “做建筑开发的,07年到08年问题没爆发之前每天都是忙忙忙,然后突然爆出来次贷危机,真的是一下子整个世界都安静了的感觉,有一两个月连个业务电话都没有,大约三四个月后,大家慢慢接受和了解了情况,才陆续回到工作轨道。”一个网友10年前写在华人论坛上的帖子最近因为房市不稳定被人们挖了出来。
  一时间,钱放在任何地方都亏。邹君说那个时候论坛上大家发帖用得最多的词是腰斩。
  “我们买的股票从300多刀跌到150多刀,受不了赔着卖了,我表姐买了同样一只股,比我买的价位还高,一直跌到1刀也没卖,不知道那只股现在还在不在了。”网友在讨论帖上回忆道。
  “我的老美同事6万多美元买的通用汽车股票归零了。”邹君说。通用汽车作为美国百年汽车老品牌也没能扛住10年一次的经济危机——从2007年的40美金每股跌到了2009年5月29日的75美分每股。同年6月1日通用汽车退市,人们连这个股票代码都找不到了。
  而那一年,通用汽车也成了美国工业史上最大的破产重组案,接受了美国政府的300亿美金注资。
  除了房市和股市,人们的养老保险账户401K平均损失超过25%。
  “我们60岁的副总裁本来08年已经发邮件向全公司宣告即将退休,结果过了一阵,看了眼惨不忍睹的退休金账户,决定继续回来给公司卖命。随随便便损失50%,当时把老头儿心疼够呛。”邹君说相对比那些年轻人还能等着涨回来,很多要退休的老员工的晚年都被那场经济危机改写。
  不过,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把钱投资在房市的人。
  2008年前的美国信用记录不错的人几乎可以零首付贷款买房,而疯狂攀升的房价也诱使着人们把闲钱都投入房市,几乎和过去几年湾区发生的状况一摸一样。
  那时候,除了自住房外,在湾区买房投资几乎是工程师家庭必须做的一项投资,很多人都把房子投资在了比较偏僻的加州首府城市Sacramento,没有湾区贵,但当时挺火热的。邹君说这样的牛市维持了几年就爆发了大规模房市崩盘。
  “2009年,我们准备趁着低点在硅谷中半岛买套房子,然后就看到Belmont市的传统富人区里,半山腰的大宅子疯狂降价出售。不大的小区沿街就能有个好几户同时Foreclosure(还不起贷款,被银行收回降价出售),甚至比拼着降价
。”
  邹君说就算是这样,仍然供大于求,大量的房子停滞在房市上。
  “没有存钱习惯的白人社区几乎都是这个样子。”邹君回忆那些路边的被80万贱卖的大房子基本都是10年新,外观状态很好。“放到现在最少250万起。”
  2008到2000年那三年,很多美国家庭因为购房投资失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夫妻吵架、贱卖房屋甚至申请破产都是普遍的现象。
  而万千华人家庭里,吴京华和他造成的SiPort血案就是这一切悲惨的一个极端表现。
  “硅谷稍微上点年纪的华人家庭应该都忘不掉那次血案。”邹君说。
  2008年底,经济危机爆发不久,51岁的硅谷工程师吴京华就陷入了困境。
  从2004年加入位于硅谷Santa Clara
市的科技公司SiPort,房市一路高涨,吴京华和太太就一起大量购入投资房产。除了Mountain
View市的自住房外,吴京华利用付首付,用租金付贷款的方式还迅速在2005年6月到10月在阿肯色州、加州、华盛顿州投资了19套房产,其中大部分都利用了银行的贷款。这些房产分布在3个州、8个郡县,总价值240万美金。
  这样的好景不长,到了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吴京华一家陷入了房贷过重导致的财政吃紧。为了解决困境,吴京华先是夏天出售了HotSprings
Village的建地,又在秋天低价贱卖了华盛顿州的投资房产。
  本就拆东墙堵西墙疲于应付高额贷款的吴京华还是被接下来突如其来的事情压垮了最后一根稻草。
  2008年11月14日,吴京华毫无预兆地接到了自己被裁员的消息。瞬间,背负的巨额房贷和经济压力让他喘不过气,也看不到希望。
  随后,吴京华做出了让家人和朋友都震惊的举动。他吃过午饭回到家里,带上了一把手枪返回公司,连续开枪射杀了包括直属上司、CEO以及办公室主任在内的三人,而后仓皇逃离。
  在SiPort不远处工作的一位工程师表示,当时整个Santa Clara的Scott
Blvd都被警方封锁了,能听到外面不断有直升机低空盘旋。
  几天后,吴京华还是被警方在家附近的街道抓捕。
  而这把冰冷的枪击碎的除了三个无辜之人的生命外,也击碎了51岁吴京华在美奋斗20余载所积攒下的美国梦。
  “我想到了我的三个孩子。”已经有些秃头的工程师吴京华在庭审时对法官表示自己压力很大,借口因精神失常犯下重罪。
  但最终,吴京华仍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被判处一级谋杀罪名成立,终身不得假释。
  吴京华并不是唯一一个在那个时候走向极端的人。根据美国Journalist’s
Resource统计,从经济下滑开始,美国大约有4750人因为经济出现问题而选择自杀。
  邹君回忆起那些年仍然心有余悸。
  “这几年
我看着我们前几年买的房子房价翻了倍。尽管开心,但我知道,经济不可能一直这么好的。”邹君表示对于经济学上的轮回来说,10年已经很长了。“这就好像一只靴子落了地一样,大家都知道经济危机早晚会来,不过到底多早多晚,恐怕难以预料。”
  所以她现在看着那些投机者和房屋中介疯狂转发各大科技公司上市将进一步推高房价、并且大呼经济将迎来下一个高点的文章,就觉得有些厌烦。
  2000·扎堆的IPO是场噩梦:上市当日翻700%,一年后跌剩1%
  在过去半年中,硅谷的大公司科技股经历了下跌和回涨,房市经历了暴跌和回暖,但无论回涨和回暖,却仍然离最高点还有一段距离。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这一轮即将扎堆上市的科技公司身上。
  今年3月,Lyft的创始人Logan Green和高管们就马不停蹄地巡游了大半个美国,为上市做着最后的游说路演工作。
  在纽约曼哈顿中城市St.Regis酒店20楼,路演场地内拥挤得水泄不通。400个来自华尔街的高层和投行们参加了这场超过1小时的路演。由于实在挤不下,另外80人不得不被请到隔壁间观看大屏幕转播。
  Lyft的高管们告诉上百名台下的投资人他们将带来20% EBITDA利润(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
  不过对于精明的华尔街人提出的关于何时盈利、以及哪怕至少在一个城市验证盈利模式行得通的问题,Lyft的CEO拒绝回答。
  “一个小时的演讲,他没有给出任何公司即将盈利的清晰的时间线。这是危险的。”投资人对等在门外的媒体CNBC表示Lyft过去几年的连年亏损的确让华尔街的投资人们看到了风险。
  “20年前,我就见识过这样热闹的路演场景。”《纽约客》编辑John Cassidy在Lyft上市后这样回忆道。
  “20年前的今天,我坐在纽约东六街上的高级私人会所——大都会俱乐部里,观看了一场在线旅游订购网站Priceline高管们关于公司即将上市的群情激昂的演讲。”
  那时候正处于上一轮互联网泡沫的高潮,房间站满了想要最后机会冲进市场的基金经理,股票分析师以及其他华尔街的大人物们。Priceline的CEO
Richard S Braddock对着人群慷慨激昂地表示他的公司将有能力去彻底改革不光是旅游业,更是在线销售和金融服务。
  几天后,Priceline上市并开始公开交易,起初16美金一股。投资人疯了一样购入大量Priceline股票,上市第一日股票就飙升到69美金一股,上涨约330%。
  投资者们并没有停下来。三周后,Priceline股票超过150美金,市值飙升到200亿美金——而这个数字甚至比美国全部航空公司市值加起来还要高。
  两年后,泡沫破裂,Priceline的股票仅仅剩下2美金一股,距离最高点仅剩不到2%。
  可以说,2000年那次危机前后,科技股IPO全部都经历了暴涨和断崖式的下跌。
  在1999年,科技圈泡沫鼎盛时期,一共有546家公司申请IPO,其中117家科技公司在上市第一天股价增长超过100%,而最疯狂的VA
Linux在上市第一天股价暴涨733%,Foundry
Networks以及Cobaltnetworks均有首日增幅约500%的疯狂历史。
  但经济危机一爆发,科技公司的股价瞬间崩塌——在1999年上市的公司中有63%的公司在2000年跌破了发行价。同年,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点狂泻66%,上市仅一年的VA
Linux股价从最高点200多美金一股跌去约95%,仅剩8.49每股。亚马逊的股价从100多美元下跌到个位数;思科也从80美金跌到13美金,跌幅84%。而后20年,思科的股价也再没有回到鼎盛时期。
  同时,科技新贵们接连宣布破产和倒闭——创立两年融资超过1亿6000万美金,刚上市股价就翻4倍的eToys宣告倒闭;曾经IPO当日从14美金一股攀升到75美金一股的网景还有曾经红极一时的Pet.com也都在这一年戏剧化地结束了运营。
  一时间,信奉钱能轻易生钱的年轻人慌了神。那些手里攥着干股等着上市财富自由的工程师们在一上市就已经用存款交付了大额的行权税。但行权后,手里的股票价格却没有挺过6个月的解锁期,在半年期间不断下跌。更悲惨的是,其中一部分人还成了当时失业潮的牺牲品——一旦被迫离开公司,员工需要在30天内卖掉公司股票,而当股价低于期权价格时,就几乎变成废纸。
  可以说,狂热到冷静,2000年那一批IPO科技公司们用了不过两年时间。
  2019·轮回和“洗牌”:IPO疲软,裁员潮开启,小公司倒闭
  时间到了2019年,科技公司上市第一枪——Lyft的“悲剧”却只用了36小时。
在结束那场人满为患、热情高涨的路演后不到一周,Lyft以72美金高价上市了。
  上市开盘价格疯狂飙升到87.24美元。接下来一路继续走高,最高点到达88.6美金,最高点较发行价上涨23%。
  可公开交易后,Lyft股价一路下跌。而截至发稿,距离上市仅一个月,Lyft股价跌到59美金一股,比最高点蒸发超过三分之一市值。
  Lyft并不是孤例。在Lyft上市后两周,Pinterest也选择以低于上一轮融资估值的 价格“流血”上市。
  “发行价公布那天,全公司都没什么斗志了。虽然想过破发,但没有想过IPO前就这样认输了。”去年下半年跳槽加入Pinterest的工程师李迟(化名)沮丧表示。他也有同事破罐破摔地表示,“跌就跌吧,跌完我就走人。”但是,这种大环境下,其他紧接着上市的科技独角兽公司,又能好到哪里去?
  4月26日,即将上市的Uber把上市估值仅定为805亿到915亿美金,远远低于筹备上市时,预估的1200亿美元,仅仅比最后一轮融资稍微高一点;另外一个饱受期待的企业级服务Slack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