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宣布挹注英特尔89亿美元换取持有9.9%股权,引发市场热议川普出手挽救衰落企业,力图芯片制造回流美国本土。 究竟英特尔如何从芯片霸主沦为联邦政府项目? 纽约时报23日报道指出,从拒绝替iPhone供应处理器开始,再到制程一再延宕,又错过GPU与AI浪潮,一连串决策失误让这家硅谷巨擘跌落神坛,现在美政府介入也成为英特尔的新隐忧。
英特尔在1968年由工程师诺伊斯(Robert Noyce)与摩尔(Gordon Moore)共同创立。 它率先推出内存芯片与微处理器,奠定个人电脑革命基础。 从1970年代的8080处理器,到1980年代说服IBM采用英特尔芯片,再到与微软共同打造“Wintel时代”,英特尔成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品牌之一。 90年代,“Intel Inside”贴纸几乎遍布所有电脑,让公司市值冲上高峰。
这段黄金年代的背后,少不了英特尔第三号人物葛洛夫(Andy Grove)的管理哲学。 他在1987年至1998年担任执行长期间,提倡“建设性对抗”的文化,并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为座右铭,让英特尔在激烈竞争中维持领先。
然而,在巅峰之后,关键决策失误陆续浮现。 2007年,时任执行长欧德宁(Paul Otellini)以价格过低为由,拒绝为首代iPhone代工处理器,错失智能手机浪潮; 其后英特尔在新制程上屡遭延宕,于2015年至2019年间被台积电与三星超车。
为了重振声势,2021年英特尔请回高层基辛格(Pat Gelsinger),祭出“四年五制程”的转型计划,并争取拜登政府芯片法案的补助。 虽获得资金支持,但公司销售却在AI爆发后急速下滑。 过去英特尔曾中止一项失败的GPU项目,导致在2022至2023年生成式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爆GPU需求时毫无准备,长年专注GPU的英伟达因而抢得先机。 英特尔市值从巅峰滑落至1080亿美元,远远落后于市值超过4.3万亿美元的英伟达。

曾经主宰全球芯片市场的英特尔,如今成为美国政府直接介入的对象。 曾任英特尔董事、现为哈佛教授的约菲(David Yoffie)直言,这正是葛洛夫当年最担心的局面,“他害怕政府介入、害怕自满、害怕只做些微改进,而如今最坏的预言全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