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布什上次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首脑会议时,一个关于贸易的字都没有提,希望这次他能谈些经济议题,促进美国和这一地区的经济交流。”《华盛顿观察》周刊2005年第39期李焰报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研究员克劳德·巴菲尔德(Claude Barfield)说,“相比之下,中国则积极和东南亚国家签署各种经贸协定。从直接后果来看,这当然是发展了双方的经济合作。但是长远看,这些条约还是有政治意义的,不免让美国有些担心。”
即将展开亚洲之行的布什总统计划于2005年11月18~19日先赴韩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论坛,然后走访中、韩、日、蒙等四国。虽说布什借APEC首脑会议进行“东亚游”早已是不成文的惯例,但这趟行程不仅仅会是中美双边关系上的重头戏,同时把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大比拼搬上讨论桌。
“由于‘地区主义’(regionalism)的考虑,在东盟(ASEAN)眼里,中国更可能为东南亚地区带来和平,这一点上不太能指望远在西半球的美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防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吴翠玲说,“虽然东盟仍习以为常地把美国作为这一地区的主导强国,但现在美国对东南亚的重视则显得落后了,美国的角色在这一地区到底应该是领袖、还是伙伴,仍然争议重重。”

(BBC图片:到达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晚上出席了英国女王的晚宴。 座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世界最大摩天轮“伦敦眼”在傍晚也换上了红色,欢迎中国客人)
接触中国?D?D东盟唯一的选择
“10个东盟成员国谁也没有将中国看作是地区威胁,而是一个挑战。”在美国企业研究所11月4日举行的“亚洲的中国”研讨会上,来自新加坡的吴翠玲从东盟内部的角度审视中美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她在研究中发现:“经济上,中国是亚洲的引擎;地理上,美国远在西半球,而中国却和东盟毗邻而居;实践中,过去10年中国和东盟的外交关系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双边、多边的经济联系越来越蓬勃。因此,无论从那方面讲,中国对东盟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力量,唯一的选择就是和中国接触。”
她说,“另一方面,美国仍然在东南亚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同时撑起军事大伞保障东盟国家的安全利益。9.11之后,布什总统的亚洲政策转向中东和反恐。但是,我希望美国不要仅仅把东南亚看作是它的全球反恐伙伴,在经济上能注重和这一地区的合作。”
“当然,这并不是说,东盟国家割裂了经济和安全问题:在经济上积极和中国合作,而在只在安全问题上需要美国的存在。”吴翠玲在会后对《华盛顿观察》周刊深入分析说,“如果你看看数字,美国仍然在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东盟不仅是欢迎,而且是需要和美国进行更多的经贸交流。不同点在于,美国和东盟国家做生意往往是通过私有企业,而中国则走上层路线,通过政府的贸易订单进行经济交流。”
她认为:“在和中国交流的同时,南中国海的领土之争和台湾海峡危机则成为双方关系发展的阻力。因此现在还无法对东盟和中国的接触政策是否成功下一个结论。东盟10国目前的共同战略是:站在中美之间,平衡二者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避免一边倒的外交倾向。”
在她看来,“东盟不是欧盟,10个成员国间的差异远比共同点要多。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站在一起对抗某一个大国,实际上,它们内部总是有些争执的。东盟10国总体上可分成三个集团。以新加坡和菲律宾为代表的第一集团更愿意和中国接触,同时在长远的安全利益上信任美国;走中间路线的马来西亚和印尼在和中国接触的同时,对美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上的过多介入有所顾虑;第三集团是泰国和印度支那地区的国家。它们从历史上就和中国显得亲近,如今还是紧密地和中国站在一起。”
中国的外交政策胜美国一筹
“中国一直都在积极发展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尤其愿意和每个国家单独讨论问题,通过发展双边关系融入多边组织。同时,东盟也愿意将中国纳入其地区对话体系当中。双方甚至合作签订了无核化地区条约。可以说,对东盟国家而言,中国已经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区强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南亚研究项目教授谢尔登·西蒙(Sheldon W. Simon)如是说。
西蒙从美国学者的立场批评道:“中国与东盟走近为过去一直在东南亚事务中起主导地位的美国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定位她未来在此地区的角色?我觉得,美国未来还会继续看着中国在东盟拓展影响。相反,美国的形象已经因伊拉克战争开始逐渐黯淡(tarnish)。”
吴翠玲将之总结为:“中国采取了不同的风格影响东南亚。中国不作霸权,不作超级大国,就是要作一个经济上的合作伙伴,以软实力(soft power)进入这一领域。”
“同时,中国军事实力增长也不会让东盟感到担心。因为中国并没有什么要跟东盟打的。”提到敏感的安全问题,她解释说,“在军事实力上,中国远不如美国。而中国在安全上最大的忧虑也不在这一地区。更何况东盟国家现阶段的共同目标就是:发展。它们了解地区不稳定对经济发展的危害,与中国交往时根本没有安全上的担心。”
针对美国在东南亚政策上的外交劣势,吴翠玲建议说:“我认为美国惯用的建立多边架构的手腕现在已经不太有效。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双边交流,牵起经济互利的纽带。这种双边关系不仅仅适用于传统的友邦,如新加坡和菲律宾,还应该包括泰国和印尼。”
“我更担心美国政治圈的内部动力是否能推动这种所谓的双边交流。”前任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顾问巴菲尔德不同意她的看法,“要知道,美国在东盟国家眼中一直都是扮演专制的、主导性的外交角色。相比之下,中国则不同。它的基础性外交政策就是区域双边关系,无论是在非洲、拉美,它都积极地逐个拓展和他国的交往。美国和东盟不平衡的实力对比如何能让美国改变外交风格,俯身和它们发展密切的双边关系呢?这一关系又是否能按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呢?”言下之意并不乐观。
虽然有这些疑问,但是,巴菲尔德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也承认:“美国在发展和东盟国家的双边谈判中,的确做得不够,应该加强。但若是说美国忽视东南亚是因为目前的外交重点在中东,则并不公平。国务卿赖斯和首席副国务卿佐利克已重新将外交重点向亚洲转移,尤其是在经贸交往上。”
熟谙东南亚事务的西蒙提出了这样一条思路:“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如今已经愈发成熟,机制透明。未来是否能实现国防部长级的多边会晤,我认为有可能。这将成为东盟合作迈向新一步的标志。如果中国和美国的国防部长也能参加,我想很有可能他们是彼此欢迎对方的。”
“中美的军事合作也许可以从国际贸易的共同利益中着眼。”他说,“双方海军可以共同参与商业航线的保护,以加强两国在东南亚问题上的交流。我对中美在东南亚问题上的合作更倾向于持乐观态度。美国也可以通过参与东盟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活动,提高对东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