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维读者网上官天乙综合报道:“对我们出家人来说,看这种展览,真是个享受。”19日下午3时,正在河南博物院举行的《西天诸神——古印度瑰宝展》,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他就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看过展览后,释永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东方今报郑州3月20日消息,当天下午3时,一辆灰色别克商务车停在了河南博物院门口。在此守候了近一个小时的记者们,一拥而上。在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的引领下,释永信向展厅走去。展厅走廊左侧墙壁上,悬挂着印度宗教场所的巨幅宣传画。墙上的文物古迹,就是印度的桑奇大塔和马哈巴利普拉姆海岸神庙。释永信笑着说:“这些地方我都去过!”
走进展厅,讲解员详细讲解每一尊雕像的来历。来到“佛陀立像”前,释永信被精美的雕像所震撼,掏出了一个十分精致的相机,对着雕像就拍(如下图)。
“吹笛天女立像”是一尊特殊的雕像,造型独特,装扮华丽。讲解员说,就是今天的舞蹈演员,也很难做出这么高难度的动作。看着这位“吹笛天女”,释永信感慨说:“这位天女,比中国的还夸张,还漂亮!”
释永信说,印度佛教两千年前传入中国时,首先传到了河南,佛教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在河南建立的,“咱们河南和印度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饱眼福!”看过展览,释永信用四个字总结了自己的感受。他说,他对印度文化很有感情,因此,很喜欢这个展览,“对我们出家人来说,真是个享受”。
“别胡思乱想就是禅”
南方人物周刊报道,释永信接受采访时谈到,过去一千多年,中国佛教禅宗寺院一直都是“农禅并重”,提倡的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这也是佛教传到中国以来的特色。
佛教当初进入中国,和尚都是作为专家学者被邀请,完全是官府养着。本土化以后,官府赐给一些良田还有建筑,让他们自食其力。
释永信当初到少林寺时候,国家政策不允许出家。师父私自把他们留下来,种地、干活。1983年以后,中国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到了1984年,寺庙的房产、管理权、经营权才逐步交给了僧人。
释永信说:佛教能够传入中国,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肯定有它的文化优势。佛教学说结合中国的儒家、道家,形成了禅宗。
西方文化是理性的,而佛却相反,他本身是个人,是个有觉悟的人,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达到了觉悟,然后呢,我们称他为佛,而且佛不止一个,众生皆有佛相,大家只要努力,都能达到他的境界。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是为了自己见性成佛,自己可以主宰自己,不是靠哪一个外来力量,不是靠什么神,所以说现在佛教就讲究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做。自度度人、普度众生。
佛教不是神教,而是一种人生教育,不是为了神而存在的,是为人存在。
一个人的修行过程就是生活过程,我们不可能像社会上练功的人那样,在公园里练一个小时就是练功,除开这一个小时就不是练功了,不是这样的。衣食住行如果能把握住好的心态都是修行。
中国传统文化我感觉是一个礼文化,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礼教,你到寺庙里面去处处可以看到规矩,中国的佛教有很多清规,我们要受250条戒律,对你的言行举止都有规定,刚开始并不习惯,习惯了就觉得自然了。
释永信认为佛教可以为当今社会为和谐社会服务。少林寺僧人心中要有政府,要有社会,有众生,因为他们没有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少林寺的发展应该融入社会,融入众生。在政府的法规政策佛教戒律范围内,不搞那种宗教极端主义。
释永信说:中国现在有些人认为金钱第一,谁能挣到钱谁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
挣钱不是目的,而是形式。我们的武僧到世界各地做一些弘法活动,我们按照国际惯例,就是要卖票,用卖票(的收入)来租场地,来买机票,来解决交通、广告和住宿的费用。如果没有门票,就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国际上任何文化团体出来都是这种方式,这样才能解决我们的文化交流、展示和传播这些问题。政府又不给我们拨款,少林寺的门票的收入我们都舍不得干这些,还都得留着维修我们的寺庙,不能拿到国外去乱花。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在国外都用了多少年了。
至少我们靠做旅游做文化生存,也是靠自己的双手啊。不靠政府,不靠信徒,是靠我们自己来养自己啊。我们修来的福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遁入空门,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
按照中国人习惯了的常识,释永信本应远离世俗,隐遁山林。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走出了这个清静世界,高调入世,并且不断地有令社会惊愕,令保守者不安的举措。他的脚印也许没有历代武僧在练武大殿留下的一个个深坑那么久远和清晰,但是他的作为,却已经在少林寺的历史上留下了暂时难以鉴定的、巨大的脚印。
他成为媒体指责和评论的主角,饱受诟病——著名寺庙方丈享受如此“待遇”,他是空前的一个。
释永信对于早年少林寺的荒凉还记忆犹新:17岁那年初入少林寺,只能走惟一的一条山道,其间必须穿过一条长达几十米的隧道。
如今,再也不用走什么蛮荒小径了。从郑州国际机场驱车直达少林寺,无比便捷。沿途可以看到数不清的夹带少林寺字样的招牌。
释永信一直不愿提及这么多年来操作各种活动的细节。与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挂钩,少林寺在日渐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可谓游刃有余
于是,关于释永信是“政治和尚”、“经济和尚”、“精英和尚”、“CEO”的称谓,定义者们似乎已经握有了某些依据。西方一些媒体看到中国媒体对释永信的评价后,也好奇地对这个“CEO”进行跟踪报道。
但是这些争议没有阻挡住人们涌向少林寺的脚步;也没能动摇一些信众对于禅宗和少林武术的迷恋、对“洞察前生今世和将来”的少林高僧们的膜拜——许多人相信,少林寺高僧会给他们带来福气,为他们指引幸福的法门。
大国领袖和政经要人、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冥想者和异教徒,甚至来自藏地、五台山以及各大武术门派的掌门人们蜂拥而至。
释永信坚持自己对少林寺众僧的定义:他们首先是人;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们遁入空门,并不意味着与俗世隔绝。
对于纷至沓来的非议,释永信很少予以回击。他的形象非常亲和。在一些大型活动上,“茶休”的记者们品尝著名的“少林寺素饼”的时候,他总是走到记者堆里,一个一个交代他们遇到涉及政策和宗教的敏感问题时,该如何准确表达。
以少林寺品牌获取效益,在释永信看来,其核心价值是提高少林寺的生存状态,不是用盈利和盈利模式就可以解释的。
他担心,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借助现代传媒去弘扬,还保持着原有的原始操作方式,肯定会像印度的古老宗教一样,日渐式微渐趋消亡。
按照释永信的说法,这种紧迫感,促使少林寺全方位动用自己独有的稀缺资源,或走向国外,或国内连横。这些让世俗有些不堪忍受的高调举动,已经让少林寺拥有并且可能拥有更多的金钱。遭到舆论臧否,似乎也顺理成章了。
少林寺也试图在慈善事业上有所作为。已经注册很多年的少林寺慈善基金会的一个办公地址,就在郑州市区内的新华社河南分社大楼上。它的账户正期待着有更多的钱进来,为普罗大众服务。这可能是改变少林寺目前舆论形象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提议发展“少林学”
有人说《红楼梦》里装有整个中国,所以产生了“红学”;有人说莫高窟藏经洞古文献的面世催生了敦煌学。释永信说,少林寺的历史跟中国的政治、社会、宗教、经济、文化都分不开,所以应当有门“少林学”。
河南商报报道,2006年10月,少林寺与中国元史研究会联合召开了“元代佛教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方丈释永信对来自韩国、日本的史学家及国内50多位知名学者表示:“今后少林寺要加强与学术界的联系,特别是与历史、佛教文化界人士的沟通,共同发展‘少林学’”。释永信说:“‘少林学’是对少林文化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的研究。包括禅学、武学、医学等很多方面。”事实上,2005年少林寺就已经提出“少林学”概念,之所以要发展“少林学”,是因为少林寺1500年历史的传承没有间断过,对佛教文化、中国文化建设以及丰富民族文化方面,都做了大量贡献。少林寺的历史跟中国的政治、社会、宗教、经济、文化都分不开。所以,除了少林寺僧人自己挖掘、整理之外,少林寺也希望全社会都来爱护、添砖加瓦,共同发展“少林学”。
对“少林学”这门新生的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高华充满兴趣。“少林寺仅金元时期的碑刻就有80多块,这是很宝贵的历史财富,是值得学术界研究的。”陈高华说。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马明达则认为,少林寺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寺院,而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少林寺是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它一直在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发展佛教,通过佛教文化影响社会。”马明达说,学术界应该支持“少林学”的发展。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胡春华一直遭围剿 传胡锦涛硬顶死保 |
2 | 新规敲定!中国制汽车几乎被全面禁止 |
3 | 王小洪最新讲话 调门也变了 |
4 | 离婚25年 李连杰与前妻黄秋燕在北京重逢 |
5 | 处境凶险 习已六神无主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