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过于亲美惹争议 布莱尔留下政治遗产难收拾

www.creaders.net | 2007-05-19 12:31:16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经历了十年风雨,美国在欧洲大陆最坚定的盟友、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7年5月10日在自己的选区英格兰北部塞奇菲尔德(Sedgefield)的工党活动中心宣布决定辞去工党主席一职,并将于6月27日卸下英国首相的重担。从此,英国政坛步入了布莱尔时代的“倒计时”阶段,而正处于伊战风暴中心的美国总统布什则将为失去一位最忠实、最得力的挚友而神伤。有意思的是,美国专家谈到布莱尔的政治遗产,意见针锋相对,有的高声赞扬他对美英联盟所做的贡献,有的则叹息他的在伊拉克问题上盲目追随美国的“愚忠”。

据《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托尼·布莱尔将作为美国的伟大盟友被人们记住。”美国右翼智库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欧盟事务高级政策分析家萨莉·麦克纳马拉(Sally McNamara)在接受采访时评论说,“布莱尔是那种能在危机中与民众心灵沟通并迅速达成共识的人;他从来不畏惧向世人展示昂格鲁-美利坚之间的特殊关系。”

然而,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欧洲问题研究员戴尔特·戴特基(Dieter Dettke)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伊拉克政策是布莱尔的一大败笔。他没有站在法德一边,以联合国的名义处理伊拉克事务,使得欧盟无法对外发出一致的声音。这之后,英国外交发生微妙的变化,算是得到一个教训:不能盲目跟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更加独立,进一步和欧盟紧密合作。”

十年治国--布莱尔的功绩vs.败笔

由于伊战政策不得人心,布莱尔在去年8月就迫于国内的政治压力,承诺一年内辞职。最近几周来,他在英国的支持率更是降到了28%的低点。然而,布莱尔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的心中,人缘仍然不错。就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5月初访美的时候,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与美国意见研究公司(Opinion Research Corp)共同发布的民调显示,70%的美国人喜欢布莱尔。他们佩服布莱尔天才的演讲能力,高超的语言魅力,还有他为英国工党的发展、乃至全球政治指明的新方向。

“布莱尔执政十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将英国工党从被人遗忘的边缘挽救了回来,”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黑利(P. Edward Haley)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10年前布莱尔上台时,正是保守党独霸英国政坛18年,工党则长期萎靡不振的时候。1997年5月,布莱尔以“新工党,新英国”为口号,提出了政治上“既不左也不右”的第三条道路,率领工党以绝对优势夺回了执政党地位,他自己也成为英国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

按黑利的话说,“在布莱尔的领导下,也包括财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和其他工党领袖的协力,工党摈弃了那些只能把英国带向暴力和反抗的陈旧意识形态和反民主政策,逐渐成为一个现代政党(modern governing party),同时,英国的经济也随之蒸蒸日上。”

在低利率的配合下,英国经济自1997年以来以每年2.8%的速度向上累积,这一增长在欧洲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同时,布莱尔为英国人创造了更多杜就业机会,让失业率一度降到历史最低点。他还引入了最低工资制度,进一步保证了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凭着这些政绩,布莱尔带领工党连续三次蝉联议会多数,布莱尔因此成了工党的骄傲。

基于此,戴特基称赞说:“布莱尔让工党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将英国带领到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并显示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然而,旅美英国人麦克纳马拉则不这么看。她虽然承认布莱尔重整工党、发展经济的事实,却认为十年下来,布莱尔的国内政绩实在有限。

“我并不认为布莱尔为英国选民做了很多事。”麦克纳马拉说,“布莱尔在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基础建设上花了很多钱,却没有取得什么成效,而是将整个公共保障体系推向社会主义的边缘。虽然英国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其实是延续了1990年代前期(撒切尔夫人时代)发展的轨迹。布莱尔的增税政策实际上加剧了经济结构内部的矛盾,这说明他对于英国的改革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眼光。”

麦克纳马拉认为,布莱尔不能平衡对美承诺与国内问题带来的矛盾。如今,伊斯兰极端主义泛滥于英国时,他却无法提出一套强有力的方法控制局面,因此被国人诟病。另外,布莱尔也没能让英国的国防预算保持到能兑现其在全球范围内做出的反恐承诺。

布莱尔的英国,“亲美”还是“近欧”?

布莱尔时代的英国一直处于“亲美”与“近欧”的矛盾当中。一方面,布莱尔在上任之初就清楚地界定了英国的全球定位:美国的盟友。这个信念支持着英国始终站在华盛顿身边,无论在自由派的克林顿时代,还是几乎与之背道而驰的布什时代;无论是在对伊战的漩涡中,还是在巴以冲突里,英国始终追随着华盛顿的脚步,以至于布莱尔本人经常被称作布什的“哈巴狗”。但另一方面,布莱尔与之前的英国首相不同,一改过去与欧盟若即若离的传统,积极参与欧盟事务,这既增强了英国对欧州的影响力,也借助了欧盟影响世界。

观点偏向保守主义的麦克纳马拉认为,布莱尔对美英联盟的执着是他留下的最大政治遗产。

“他是一个充满热情,又极有雄辩力的国际政治家,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十分自如,尤其是9·11恐怖袭击之后,他坚定地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起。”麦克纳马拉说,“英美间的特殊关系是经得起考验的。两国有同样的追求全球自由的决心。这一特殊关系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领导人的权威,将作为布莱尔时代的特色名留史册。”

戴特基的意见截然不同,他将英国参与伊战视为布莱尔犯下的重大错误。正是由于布莱尔固执地参战,才惹来工党成员和英国公众的一片反对声,其支持率从上任之初的80%持续下降,最后发展到8名内阁成员要同时挂印而去,约100名议员一齐向他施压,逼得他不得不承诺辞职的局面。

戴特基认为,布莱尔积极介入欧洲事务才是他对外政策的重要功绩。他说,“英国在他的领导下参加了欧盟,推动了欧元的诞生。尤其是1998年布莱尔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共同签署了加深欧盟合作的法律,英国在北约不受削弱的前提下,对欧盟在外交和防务领域的一体化展现了某种新的开明态度”。

无论如何,两位专家至少都同意的一点是,布莱尔不仅巩固了英美间的特殊关系,同时积极带领英国参与欧洲事务,哪一个才算作布莱尔的光荣遗产,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黑利注意到,布莱尔一直处于试图平衡美、欧矛盾的尴尬境地中。布莱尔希望和布什达成伊战合作,赢得华盛顿的好感;同时,在另一些领域给予法国和德国以支持。他努力在环保、扶贫、中东和平等问题上做全球的表率,就是为了赢得欧洲国家的认同。

“布莱尔曾经尝试了解决全球问题,因为这总比任何努力都没有做要好。但他认定,如果你想试图拥有一个体面的世界,却反对美国的意见,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于是,他倾向于让整个欧洲都和美国合作,而非与之对抗。”黑利说,“问题在于,布莱尔好心没好报:布什、希拉克和施罗德,谁也不买他的帐。更糟糕的是,布莱尔将自己的信任与合作赋予了美国这个并不胜任的领袖。”

麦克纳马拉则反驳说,布莱尔在平衡美、欧关系时,犯的最根本的错误就是介入欧盟太深了。

“布莱尔错误地签署了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欧洲安全和国防政策(European Security and Defence Policy ,ESDP),将英国深深带入欧洲一体化的政策中。布莱尔当初说服英国人加入欧盟,是以提高就业率和贸易水平为目标的。但实际上,英国参与欧洲一体化后,其外交、国防政策则受到布鲁塞尔的欧盟官员们的左右。整个欧盟的政策都由这批人说了算,而非主权国家的利益。这让和美国保持着联盟关系的伦敦不免觉得为难,”麦克纳马拉分析说。

后布莱尔时代的变数

布莱尔辞去工党领袖之后,英国财政大臣、工党的二把手戈登·布朗(Golden Brown)将接下去坐上这个宝座,并顺理成章地继任首相一职,直到2009年举行议会选举。分析家们认为,后布莱尔时代的一个大问题是,新的工党将如何为自己定位,尤其是如何在国际地位上定位。

“对布什而言,布莱尔是不可取代的亲密朋友。至于其接班人布朗,他会进一步保持和美国的特殊关系,但也会更小心平衡与欧盟的关系。虽然我们仍然不知道他会在多大程度上向欧盟走近,但是一定会接受伊拉克战争的教训,在外交政策上更加独立,”戴特基预测说。

黑利提认为,欧盟越成长,它的统一越难实现。他说,“布朗上台之后,我们将会对英国的未来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如果布朗代表的是一派更加传统的工党观点,那么英国不会进一步融入欧洲,同时还可能稍微远离美国,”

麦克纳马拉则认为,据广泛传闻,布朗是一个对欧盟持有很强怀疑态度的人,尤其不喜欢欧盟对成员国广泛的约束力。但是,由于布莱尔过去的“亲欧盟”政策,如今,过半的英国法律都发源于布鲁塞尔。因此,英国未来的任何一个首相都会发现,他将很难逆转已经蓄势待发的欧洲集权化趋势。麦克纳马拉也说,英美特殊关系的巩固是无论谁做英国首相,谁做美国总统都不会改变的。只是不同的领导人有不同的处事风格而已。布朗接任英国首相之后,或许没有布莱尔和布什那样亲密的私人关系,但是并不会动摇美英联盟的根基。与布莱尔相比,他的政策或许有不同的侧重和优先顺序,但是不会立即根本性地改变伊拉克政策。英国人知道他们对伊拉克做出了承诺,英军至少会在那里呆到2012年。

驻守伊拉克的英军一直控制着东南重镇巴士拉(Basra)及周边地区。随着布莱尔的失势,英国政府计划将驻伊军队从700人减少到500人,同时,将更多的军队派往阿富汗。(李焰)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大势已去 普京准备玩命
2 当街开枪!习当局要大开杀戒
3 中国高铁 正在沦为巨大的陷阱
4 “大战”开打!中国突然闪击波兰
5 “胡”姓爸给儿取名 老师再也不点他名了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