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寂半年之久的卡梅伦中文微博17日傍晚再度“复活”对李克强表示欢迎:“我期待着今天在唐宁街欢迎李总理,开启新一轮英中峰会。”这是中国总理三年来首次到访英国唐宁街10号。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开山鼻祖”,一个是社会主义的“初生牛犊”,正如《每日电讯报》所言,中英关系迎来新时代。但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并非英国,而是手握4万亿外汇储备的中国。英国广播公司毫不讳言地将之称为中国的“软实力”,在中国的资本面前,英国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沦陷”。当英国媒体还在死守着老牌帝国最后的尊严之时,中国媒体已经毫不客气地喊出了“只有中国能够救资本主义”的口号。
曾经的英伦三岛是资本主义的“开山鼻祖”,工业革命之后在全世界包括中国推销自己的商品和制度,彼时的英国经济上号称“世界工厂”,政治上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但是之后英国逐渐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越来越依赖伦敦金融业,最终导致如今英国金融服务业比重过大,制造业萎靡不振。任何一个经济大国,如果没有制造业作为经济基础,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所面临的打击将是巨大的,英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欧债危机当中,德国独善其身的原因就在于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非金融大国。
没有强大制造业支撑的英国决定了其必须依赖外来资本的流入,这一次英国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与美国步调不一致,其背后最大的原因就是存放在伦敦金融城庞大的俄罗斯石油资本。不过要说当今世界哪一个国家资本最为雄厚,非中国莫属。而拥有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也迫切需要一个安全稳定收益高的投资地,而英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英国《独立报》16日称,在金融领域,英国和中国互相需要。中国需要为其高达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寻找投资方向,英国政府希望促进国内基础设施投资,但因为其作出的紧缩承诺,它自己不能花钱。所以它欢迎中国人来投资,希望他们能填补空白。英国广播公司称,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希望能够投资包括英国高铁和下一代核电站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BBC在报道中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基础设施发展贷款者——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既视作北京经济发展政策的武器,也认为是中国“软实力”的延伸。
不过,英国虽然很需要中国的资本,但是似乎还是放不下西方国际惯有的“高人一等”的作派,更放下自己作为老牌大国的那点可笑的尊严。正如《金融时报》所言,在英国政府内部,中方的访问让人提心吊胆,因为整个行程安排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可能遭遇困难和误解。这些“困难和误解”都是源自于英国的自尊心作祟。中国媒体《环球时报》将之称为“借人权教训中国”的“瘾”。卡梅伦(David Cameron)作为东道主代表自然不方便提“西藏、网络安全或天安门事件周年纪念日的问题”,所以副首相克莱格(Nick Clegg)就承担了这一“重任”。当然英国媒体也不愿意放弃这样一个在主场“质问”中国总理人权问题,BBC接过克莱格的话在记者会上提问李克强有何回应。李克强称不期待英国一件事情得到一个声音。
不过这些批评之声并不成气候,伦敦国王学院国王政策研究所主席尼克·巴特勒在《金融时报》上撰文称,两国关系比这一切都更加重要,两国需要在对双方都真正重要的核心问题上,开展更高水平的合作。英国广播公司也表示,无论有何争执或争议,英国都强烈希望与中国发展商业关系。香港《信报》题为“伦敦贯彻实用主义,中英关系经贸主导”的社论也看出了英国人的“精明”。《每日电讯报》更是在中英签署能源协议后将之称为中英关系新时代的标志。不过这样的新时代意味着英国已经离不开中国的资本了。在“新时代”的问题上,中国媒体就不像英国媒体那么矜持,毕竟中国更像是掌握了主动权的那一方。
《环球时报》18日社评毫不客气地将英国称为老牌衰弱的帝国,英国《卫报》还十分气愤的将之作为文章的标题,但是文章下面却还是提到中英之前签署的大手笔协议。《环球时报》的社评批评英国媒体炒作李克强“求见”英女王,称稍有外交常识的人都知道,总理级别的高访,双方都要对包括接待方式的很多访问细节提前磋商。还自信满满地写道: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应体谅一个老牌帝国衰落的尴尬,以及它为掩饰尴尬所做出的一些古怪动作。
《环球时报》的自信还是要有一定限度的,而微博上凤凰卫视的主持人马鼎盛就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直言:“历史告诉我们,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经历一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如今是天安门前一声炮响,给西方带来了滚滚财源和商机。陈独秀们相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今天他们的第四第五代接班人相信只有中国能够救资本主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是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李克强的访英,英国米德塞克斯大学刘阿英在《金融时报》撰文就把这次访问置于近期国际地缘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认为其意义便远非仅仅止于“言商”。指出,李克强此次访英之行的深层意义,其实是大国外交的重要一环:讲明中国在国际大格局中的立场,阐述国际和平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根本利益和底线,解释诸如在中日关系和南中国海等亚洲争议中的历史形成,阻止再一次冷战对立的形成,这一切估计都会渗透在整个访问的过程之中。
《人民日报》海外版则将习近平访问欧洲四国与李克强此次访问打包来谈论中欧关系,称习李接连访欧释放三大信号,即发展上相互需要,政治上相互倚重,文化上相互借鉴。而南方都市报则从世界关系格局着眼,建议“英国应主动提速中英合作”。在新的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全球格局中,由于中国的复兴进程的可持续性更强,英国与欧陆大国的老‘对手’关系的重要性,甚至相对于上世纪下半叶更有所下降。英国要保持自己在全球格局中的相对重要性,需要从自己(以及美国)与欧陆大国的战略平衡结构中稍稍解放出来,更多地注意全球新的均衡态势,在处理中英关系方面拿出更多的主动性。
路透社6月17日报道,伦敦证券交易所17日说,它已与两家中国最大的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签署协议,推动英国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作为未来最有可能的新的国际化货币,人民币的地位不容小觑。有着中国稳定经济作为信用支撑的人民币,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十分依赖金融业的英国十分渴望让伦敦成为人民币交易中心。在人民币的滚滚“红流(百元人民颜色为红色)”之下,老牌的英帝国也不得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
100多年前,正是英国商人的违规铺设,让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投入运营的铁路;而百余年后今天,中国企业已经开始酝酿着为英国国家高铁的支线工程慷慨解囊了。两国之间富有矛盾又兼具戏剧性的历史渊源,似乎也在折射今天中英的经贸现实。眼下,持续升温的中英经贸往来又一次刷新了纪录。这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日前刊登的一篇文章对中英两国现状的对比。文章说,英国在1840年至1842年与中国发生的鸦片战争中获胜,但170年之后这种关系已经完全逆转。该文还特意捕捉到了在一些英国人心里能引起共鸣的情绪:英国已经变得如此虚弱,中国人可以一口气把它买下来。
“买下英国”是英国舆论场给中国戴的高帽子,但反映出他们总体上仍对中国有意见,而且强烈希望能有展示自己“高中国一等”的机会。然而,他们却忘记了一点,英国的国家实力早已今非昔比,这一事实对那些想刻意对华展现高贵的英国人来说,也是铁面无情的。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不寻常:胡春华罕见破格外访 |
2 | 被美国人的报告打脸了!三年口罩,戴了个寂 |
3 | 被北漂睡成“洗浴中心”的大兴机场,撕下了 |
4 | 狂风暴雨就要来了?网传中共陆军司令员出事 |
5 | 快讯:ISIS领袖被击毙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每天喝咖啡超3杯 肠道大变样 |
2 | 彭丽媛在习耳边说了“几个字” 央视吓得半 |
3 | 参与中国政府主导的计谋 导演孙耀宁美国 |
4 | 两起枪杀案不简单 张又侠公开否定习核心地 |
5 | 不寻常:胡春华罕见破格外访 |
6 | 10比0!中国男足劲敌3场比赛狂进15球 |
7 | 北京上海同时出现这怪象 |
8 | 山东大集现状,吓哭我了 |
9 | 被美国人的报告打脸了!三年口罩,戴了个寂 |
10 | 被北漂睡成“洗浴中心”的大兴机场,撕下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奥威尔的世界=Woken- Shit;MA | 木秀于林 |
2 | 从俄军中将遭暗杀想到的 | 随意生活 |
3 | 国会的耻辱.千页法案出台内幕 | 木秀于林 |
4 | 沈逸教授:川普2.0治国如开公 | 随意生活 |
5 | 梁思成的图和林徽因的画 | 弓长贝占郎 |
6 | 老态龙钟的精神家园 | 特有理 |
7 | 谁制造了最多中国人死亡? | 汪翔 |
8 | 墙内退休的三六九等 | 体育老师 |
9 | 何祚庥评项立刚 | 老字号 |
10 | 费正清回忆梁思成林徽因 | 席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