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闭幕的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华人导演赵婷执导的电影《无依之地》获主竞赛金狮奖最佳影片。导演赵婷,成为继张艺谋、李安、侯孝贤、蔡明亮、贾樟柯之后,又一位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华人得主。哦!对了,还是唯一的女性。
赵婷在北京长大,后留学美国,成为当代美国电影界“华人三剑客”之一。长期以来,人们难免拿她和“移民电影人中的天花板”——李安相比。没错,一样是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系,一样有温柔细腻的艺术语言,一样的华人背景,一样有兼顾小众文艺片和万众瞩目的商业大制作的才能。哦!还一样是金狮奖得主。
然而,他们又太不同了。或许,可以说:他们的不同,也反射出两代华人的不同。
李安从东方故事开始出道,拍出《喜宴》、《推手》、《饮食男女》的家庭三部曲。三部华人题材电影帮助他进入美国主流电影工业。随后,他接手英语名著,从而一举切入到美国的核心文化中。而赵婷,则是以美国本土题材出道。她的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是一部本土的印第安人的故事。我们常说:处女作总能映射出艺术家最深刻的兴趣——这话没错——随后,赵婷的两部电影,总是和美国的边缘群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透过他们的故事,赵婷展现出了另一种视角,来透视美国的社会问题。
来看看这部将赵婷推向金狮奖的《无依之地》。它表现出的当代的美国问题,比如:银发失业族、无保障的零工、居无定所的流浪者等——都是晚期资本主义难以治愈的社会问题。电影的女主角“科恩嫂”,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失去了工作、住房和婚姻。她和其他“流浪者”一样,退出了原有的资本主义游戏,选择成为住在厢式货车中的现代游牧民。他们一边打零工,一边流浪。“科恩嫂”终于体悟到:在路上流浪,对资本主义的游戏进行最低限度的依赖,才能获得最彻底的自由。
其中,有一场戏,一群流浪者在篝火旁相遇,大家互相讲出自己的故事。他们有的是向往自由的嬉皮士、有的是患有战后创伤应激障碍的越战老兵、也有癌症晚期的老太太……一夜畅聊,大家在天亮时分道扬镳,从此相忘于江湖。这种忧伤的个体感情,直面资本主义浮华背后的苦难。
当人们的资产与资历被金融风暴洗劫一空,年龄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再投身人才市场,房车与营地,是他们唯一在大地上徙居的地方。于是,他们四海为家,而不是无家可归。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是家?
然而这个问题,又是典型的移民艺术家的问题。因为,它实在是太有刺痛感了。
当人离开故土,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并且艰难地重新建立着自己的归属感——这是每一个移民艺术家的切肤之痛。赵婷生在北京,年少时便留学英国和美国。虽然,她内心的移民之痛,没有触发她像李安一样去直接拍摄华人题材。但是,在对“家”的求索上,我完全能体会她的细腻感受和强烈的渴望。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的自画像!
赵婷和她的摄影师(也是她的男朋友)Joshua James Richards,都是美国电影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的粉丝。所以,我们并不意外地看到赵婷镜头下的美国西部的天高地阔的场景,还有人物在黄昏之下逆光而行的孤独感受。这些,都深得马力克的影像美学之精髓。所以,纵然电影有三重议题集于一身,但是,电影的节奏并不沉重,而是以细腻、伤感又柔情的笔调,书写出和角色的深层心理感受,和与他人的相交和依靠的温暖。手握两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科恩嫂,成为《三块广告版》中一样的大女主,并且,再次贡献出静水深流的细腻表演。当镜头离她的脸很近,她微小的面部表情变化,传达出极具感染力的热情和克制。
说起赵婷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我们在《骑士》中已经见识过了。而这一次,对成熟演员的使用,也能调动出她炉火纯青的巅峰状态。赵婷的导演功力,也不得不令人钦佩,也不得不再次忍不住和李安对比一下。
说起李安一代的华人导演们,到了国际舞台上,总是少不了打出几手中国牌。李安的中国饮食、太极拳、男女关系……还有王颖的《喜福会》等。当然,50后的当代艺术家们也不例外,蔡国强、徐冰、艾未未们的火药、书法、明清家具装置,等等等等。这些作品,总是明目地彰显着“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好在国际舞台上换取一席之地。总而言之,中国牌已经成为50后华人艺术家的常规牌。
而赵婷这一代的华人艺术家,正在抛弃这一常规套路。看过《骑士》的观众,清一色地认为:完全看不出来这部电影来自非美国导演之手。顺便说一下,西部片是最具美国精神的电影类型,约翰-福特和伊斯特伍德等美国大导演们,早已将这一类型推上巅峰。而赵婷,愣是为这一类型注入新的活力。对了,科恩嫂正是在多伦多电影节上看到了《骑士》,而选择赵婷做《无依之地》的导演。
赵婷是幸运的,很早便得到美国电影工业的认可,得以大展拳脚。还有,借助更为深化的全球化,还有更好的语言能力,以赵婷为代表的而立之年的华人移民艺术家们,在国际的舞台上,展露出更多的自信和自如。从赵婷的案例可以看出,他们对欧美文化的适应能力,已经超越了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