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4日,俄乌战场上又曝出消息,既北线收复利曼之后,乌军在南线的赫尔松也取得重大进展。沿着第聂伯河由北向南收复了大批村落。
赫尔松地区近期的攻防战,说来也真的很有意思,9月初乌军在南线发起进攻时,最初因为进展不大,被很多亲俄博主们说成是“吃瘪”、“打给美国金主看的政治仗”,甚至有人说赫尔松将成为“俄乌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认为俄军将在赫尔松城下大批歼灭乌军(这个比喻脑回路很清奇,我印象中没错的话,跑到乌克兰领土上搞特殊军事行动的应该是俄罗斯)。
而直到最近,大家才恍然,原来乌军的北线与南线进攻都是认真的。目前乌军张开的钳形攻势,兵锋直指刚刚“公投”入俄的赫尔松城。现在整个第聂伯河西岸聚集的俄军精锐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如果撤退,将赫尔松让给乌克兰人,那么这一把脸丢的太大了,而且该城负责供应克里米亚的水源,如果城市丢了,下一步克里米亚喝水都会成为问题。可是如果不撤,不仅补给跟不上,俄军现在还面临被乌军抄后路包饺子的危险。而与北线战场上的伤亡大多是填战线的乌东亲俄民兵和普通陆军炮灰不同,坚守赫尔松的眼下全是俄军最精锐的空降兵部队。俄上次军改中硕果仅存的第76近卫空降兵师,第106空降兵师,目前都在这个方向上抗线,这些部队可都是俄军的骨干,也是俄军下一步若想要扩大战争必须保留的“种子师”。硬生生在这么一片死地上拖了一个月,如果最后被乌军就这么把脊梁骨打断,那可真是亏大发了。
所以,也许之前亲俄博主们说的也对,赫尔松下一步真有可能成为“俄乌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只不过,转折意义,很可能是反过来的。
另外,俄罗斯国防部在报道相关战事时用的说法也很有意思。发言人科纳申科夫的说法是:乌军凭借优势坦克部队,在赫尔松地区的佐洛托伊巴尔卡和亚历山德罗夫卡附近突破了俄军防御,但随后攻势被俄军击退。随后俄军撤出了该地区。
为什么俄军在成功阻击了对手,还要主动撤出辛苦防御的阵地?这种细节咱就不在意了。有一个词儿需要划重点。“优势坦克部队”,是的仗打了半年多,原先外界普遍认为的俄方存在的装甲兵优势,目前至少在赫尔松方向上已经消失了,未来战局中“钢铁洪流”可能都要出现“倒灌”了。
可是乌军的坦克部队是如何获得优势的呢?这非常有意思,据俄方的爆料,赫尔松方向上进攻乌军非常“狡猾”,他们为了避免俄空天军的打击,往往选在夜间对俄军阵地发起攻击。乌军凭借北约支援的先进的夜视设备占尽优势,而俄军因为相关装备比较老旧(夜战装备自苏联时代起就是俄方的弱项,2014年以前,俄军的该装备甚至相当一部分依赖直接从欧洲进口),只能被动挨打。更要命的是,乌军先头部队的车辆,往往会刷上俄军“V”或“Z”的标识,乌军因为有北约支援的敌我辨识系统,所以不会担心造成误伤,而俄军只能拿肉眼看,本来夜里就看不清,现在看清了也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犹豫之间,可能就被对方一炮消灭了。
显然,现在在乌克兰进行的,是一场明眼人与瞎子之间的搏斗,是一支高度信息化部队与工业时代部队之间的战争。乌克兰军队的优势,并不是在数量上,而是热兵器对冷兵器的那种质上的优势。美欧对乌的援助正在呈现越来越大的效果。
而这一幕,又让我想起了我这几天读的那本讲苏德战争的《巨人的碰撞》,在该书中,作者曾提到过一个细节:苏联二战中的明星坦克T-34,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虽然已经装备,但并没有展现后期那种亮眼的战斗力。究其原因,除了乘员经验不足之外,还有一些非常细节的问题。
比如车载电台,战前的苏联由于有限发展重工业,无线电是其发展的弱项,1941年以前的T-34坦克电台装备率约为30%,也就是没个坦克排(三辆坦克)才能分到一个电台,排长与车长之间要通过旗语、手势甚至喊叫来沟通,协同性非常差。
再加上苏联当时生产的无线电装备聊胜于无,有效距离不足6公里,且经常出故障,所以苏德战争初期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苏军当先的一辆T34被伏击的德军摧毁了,后面一堆T34还茫然无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接二连三在同一个地方被德军的88炮或坦克歼击车点了名。
当时的苏军坦克,在占据信息化优势的德军面前,就是聋子、瞎子。
这种战法曾让德军屡试不爽,但越到战争后期,德军发现他们越这样玩不动了。原因是苏军坦克的无线电装备率和质量都上来了。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和英国等盟友开始大规模进行对苏援助,在美国人的帮助下,苏军的坦克车载电台准备率和质量上都获得了迅速提升,到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打响时,参战的苏军坦克已经基本做到了每辆上都载有一部收发两用的美式车载电台。这些看似很“软”的准备在实际战争中起到了非常“硬”的作用——在库尔斯克战场,苏军坦克之间可以依靠车载电台实现非常漂亮的协同作战,你德国人的豹式、虎式坦克确实厉害,但我通过高度协同,几辆围着打你一辆,你照样没辙。
捎带说一句,在整个二战中美国对苏援助的上,无线电台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同时代美国支援苏联的物资还有很多,机车1900台、铁路货车1100辆、货船90艘、猎潜艇105艘、鱼雷艇197艘、战列舰1艘、锡2.94万吨、轮胎378.6万副、皮革4.9万吨、鞋子1700万双、弹药90万吨、粮食600万吨等等等等……
整个二战当中,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总额达到了11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当年是非常恐怖的。
说这些,并不是想说苏联离了美援就打不赢,而是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保家卫国的时候接受一点别国的援助一点都不丢人,你们出钱,我们还出命呢!只要能击退侵略者,照样是伟大的卫国战争。
你看如今很多亲俄的人看俄军战场上越来越打不过,就骂美国人给乌克兰的援助太多,说乌克兰人打的是“代理人战争”,是“美国人的狗”云云……得说,这个思路很“古典”啊!当年纳粹德国后期打不过苏联的时候也这么骂的,说苏联是“英美的代理人”,同期日本鬼子也这么污蔑我们的先烈的。
而面对这种无耻谰言,你真不知怎么跟他们讲理——从什么时候起,保家卫国也有错了?
我们不妨提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在得到援助前,苏联自己无法完成这种初步的“信息化”呢?
回答是生产体系问题。众所周知,苏联当时的生产体系,是高度命令化的,且在斯大林的规划下,高度的“要大炮不要面包”,军用重工业突飞猛进,而民用轻工业严重缺课。而斯大林虽然号称“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全学科的天才”,头衔全列出来能有两页纸。但他没有办法想到,无线电这种东西,在未来的战争中,竟然会起到如此关键的作用。
斯大林能看到坦克好,于是下令苏联工业优先造坦克,他看到了冬装的重要性,于是下令苏联情报部门一门心思的注意德军有没有在准备冬装。但他真的很难想到,无线电台对坦克部队战力能起到如此质的飞跃。
所以就像拿破仑错过了蒸汽轮船一样,斯大林必然会带着苏联一起错过无线电工业,当然讽刺的是,其对手德国虽然底子更好,但在希特勒的瞎指挥下错过的东西更多——正如我们上篇文章说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大林和希特勒,比的不是谁更英明,而是谁给他们自己的国家添的乱更少。
粗观二战历史,无论是德军前期的闪电突击,还是苏联后来的钢铁洪流,都容易给人产生有一种错觉,好像那种“要大炮不要面包”的思路似乎也是正确的,能赢的。但细看之下我们会发现,一个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军事的国家,是很难笑到最后的——穷兵黩武的德国当然没赢,优先重工业的苏联,如果得不到车载电台、肉罐头、皮靴、棉袄的支援,能不能呈现后来我们看到的那种“钢铁洪流”式的气魄,怕也难说。
或者说的更确切些,所谓“钢铁洪流”,从来不是战场上的决胜因素,更重要的是民心、经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
这个道理,当年如此,如今也一样。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回复沽渎博:是的,普京希望尽 | 阿妞不牛 |
2 | 赵晓:第三只眼睛看俄乌战争— | 万维网友来 |
3 | 与阿妞继续讨论:不听川普劝, | 沽渎 |
4 | 境外势力让中国患上了精神分裂 | 文庙 |
5 | 需要排查的是什么 | 倩影 |
6 | “請您放心,我們都很好!” | Winston Sm |
7 | 俄乌有可能停战吗? | 施化 |
8 | 有点痛! | Winston Sm |
9 | 川黑何去何从 | 施化 |
10 | 美加生产力差别巨大,为何生活 | 旅泉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攻陷白宫.拿 | 木秀于林 |
2 | 伟大领袖毛主席来万维作报告 | 阿妞不牛 |
3 | 是李克强授意迫害哈佛博士陈琳 | 拿破仑 |
4 | 川黑何去何从 | 施化 |
5 | 史海钩沉:为何习近平对俄罗斯 | 爪四哥 |
6 | 有自媒把川普胜选比作诺曼底登 | 体育老师 |
7 | 俄乌有可能停战吗? | 施化 |
8 | 回复沽渎博:是的,普京希望尽 | 阿妞不牛 |
9 | 将核武归还乌克兰,会天下大乱 | 沽渎 |
10 | 乌克兰不是棋子,而是真正的斗 | 岁月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