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2024 大家一起坐火箭

www.creaders.net | 2024-01-29 19:57:56  如松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墙内自媒体如松分析文章:21世纪的本个十年,每一年都发生了突发事件:

  2020年爆发了瘟疫全球大流行;

  2021年下半年欧美通胀开始异军突起,欧美物价坐上了火箭,最终发展为四十年来最高的通胀水平;

  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今天;

  2023年10月7日以哈战争爆发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这场战争显然已经外溢,胡塞武装在红海与美军对峙并不断交火,伊朗开始用弹道导弹袭击驻伊拉克美军。

  这说明,世界已经告别了和平,和平红利远去了。

  和平时期是被和平规则主导的时代,未来是可以预期的,那些冰冷事件就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对抗和战争年代是由对抗和战争规则主导的时代,这个周期就是由无数冰冷事件集合而成,全球政治、经济和财经都会被战争规则和冰冷事件所左右——这是与和平年代最根本的区别。

  对抗和战争年代已经到来,继续使用和平年代的规则来预测未来已经是无意义的。

  2024,会出现什么突发事件?

  个人认为,石油危机很可能是最值得关注的突发事件,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以哈战争、红海危机之后很可能引爆波斯湾危机。

  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行动已经让伊朗看到了美国的软肋。

  今天的美国必须将军事中心聚焦在亚太地区和北约东翼,美国在应对乌克兰军火需求的问题上已经捉襟见肘,以哈战争打响之后甚至不得不推迟对乌克兰的军火交付,说明美军无力再开辟新战场,再加上美国财政危机随时可能爆发,美军就无力在也门发动一场对胡塞武装的山地战争。既然不能进行山地战争,仅仅使用导弹怎么可能摧毁胡塞武装哪?这就让美军在红海的地位十分尴尬,进不能进,退就会失去对红海海域的制海权。如果长期僵持下去,胡塞武装在山区随时可以通过几万美元的廉价无人机发动袭击,而美军庞大的舰队长期游弋在海上,还要不断使用每颗100万美元以上的导弹拦截空中目标,从成本来看就成了完全不对称的战争,考虑到美国今天的财政困局,美军就没办法长期坚持下去的。

  或许,美军需要一个“台阶”。

  伊朗肯定已经看到了红海美军的处境。

  上图红点处是美军第五舰队母港——巴林首都麦纳麦,这当然是一只强大的航母编队,辖区范围从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到东非和印度洋一带。但如果伊朗用无人机、弹道导弹持续袭扰波斯湾航道上的商船,甚至在霍尔木兹海峡建设一个“收费站”坐地收费,美军第五舰队必然要拦截,如此一来就会形成类似今天红海的局势。美国要想彻底打败伊朗,就必须组织陆地作战,伊朗与阿富汗一样都是山区,而且伊朗的人口和面积都比阿富汗大的多,见下图,今天的美国还处于阿富汗的噩梦中,加上美军必须将主要军力集中在亚太和北约东翼,还要加上美国财政危机正岌岌可危,它断然不敢再发动一场对伊朗的陆地战争,充其量联合以色列对伊朗进行导弹打击和空军轰炸,但肯定无法战胜伊朗,只能算做做样子。

  当美军在海上、伊朗在陆地上形成僵持局势之时,在不断的导弹和无人机的袭扰之下,在成本完全不对称的情形下,最终就会让美国财政不堪重负,美军会不会撤出波斯湾?对美国来说就是一个大难题。

  美军在波斯湾的前途并不乐观。

  如果美军撤出,伊朗就可以控制波斯湾,这意味着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波斯湾石油大开发是二战之后亚欧大陆可以实现工业化的基石,一旦伊朗控制了波斯湾就控制了中东石油,就抓住了欧亚各国的七寸部位,伊朗会成为具有全球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伊朗张嘴说话,欧亚各国都需要倾听,伊朗一跺脚,亚欧大陆就会抖三抖。

  伊朗控制了波斯湾,就控制了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等国的石油金脉,就可以日进斗金,在霍尔木兹海峡的收费收入只能算是一点零花钱。

  参考上图的地理对比,胡塞武装只能威胁红海曼德海峡附近海域,伊朗则占据着整个波斯湾的北侧,就可以威胁整个波斯湾;即便胡塞武装封锁了红海航道,国际商船还可以绕道南非的好望角,可如果伊朗封锁了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的石油就无法通过海运运出去,这让伊朗的地理优势更大,加上伊朗的军力比胡塞武装更强大,让波斯湾美军所面对的局势比红海美军还要恶劣的多,在巨大的地缘利益和经济利益面前,在有利的战略态势面前,伊朗会无动于衷吗?

  最新的消息是,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官员已请求中国方面协助向伊朗方面施加影响力,从而制止后者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继续在红海水域袭击往来以色列的商船。不过,美国政府内部人士透露,中方目前没有任何协助的迹象”。这说明在红海海域美国已经无能为力,否则就不会向中国方面求助。这当然会极大地鼓舞伊朗在波斯湾采取行动。

  然后我们站在美国的角度看看波斯湾问题。如果伊朗发动战争,这场战争既是美国-伊朗战争,也是阿拉伯教派战争,这当然是一场消耗战,如此一来中东就无法正常生产石油,欧亚工业体系就会陷入瘫痪。美国之所以陷入今天的财政窘况,就因为全球化时期美国企业大量迁入以亚太为核心的欧亚国家,这充实了欧亚国家的财政反而掏空了美国的财政,波斯湾战争打响,就会爆发石油危机,欧亚工业体系就会陷入瘫痪,那些外迁的美国企业就会蜂拥回流,甚至一些欧亚企业也会进驻北美,这是解决美国财政问题的根本路径。欧亚国家的工业体系瘫痪之后,各个大国的军事机器就会生锈,这是美国打赢未来战争的一支“主力军”。亚洲地区每个国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都非常高,波斯湾是未来亚太战争的焦点所在。所以,美国嘴上肯定反对这场战争,但真实的想法会耐人寻味。

  一旦伊朗决定采取行动,石油危机就会立即爆发,这不仅是价格上涨,而是短缺。

  第二个原因是黑海战争。

  乌克兰之所以在俄乌战争中处于被动,根源就在于国家的综合势力处于劣势,包括人口、经济总量、军工产能,等等。在美苏对抗时期,北约的陆上军力相比苏联也不占优势,甚至还有劣势,经过全球化之后大多基础产业已经转移,这严重削弱了欧美的军火工业,此时即便北约国家全力军援乌克兰,要想在陆地上击败俄罗斯也并不容易,何况美国还要将战略重心部署在亚太,就更难。

  所以乌克兰必须将战争升级为现代战争,泽连斯基宣誓在2024年生产100万架无人机,折合每天2700架,英国等盟国正在向乌克兰援助最先进的空中和水下无人机,一旦乌克兰的无人机战斗部队成型之后,当然会用无人机部队压制陆地上俄军的炮兵阵地和坦克部队,也会远程袭击俄罗斯境内的基础设施和军事设施。目前有报道说,乌克兰使用造价只有350美元/架的无人机长途奔袭800多公里之外的圣彼得堡,轰炸了当地的油库和分销天然气的港口,这说明乌克兰生产的无人机已经具备了长途奔袭的战斗力。

  此时,如果乌克兰要扭转自己的战场劣势,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削弱俄罗斯的出口,尤其是削弱其石油出口,当石油出口收入严重萎缩之后,普京就再也没能力将战争继续下去。

  黑海东海岸就是俄罗斯重要的石油输出码头,就是乌克兰无人机的攻击目标,见下图。

  新罗西斯克港口是俄罗斯重要的石油出口码头,该港口的出口量占俄罗斯海运石油出口的19%,2023年12月俄罗斯海运石油日均出口量是350万桶,相当于新罗西斯克港口日均出口了66.5万桶石油。

  新罗西斯克港、图阿普谢港和塔曼港都是俄罗斯的成品油出口港口,占比分别为14%、10%、5%,合计29%。

  2021年俄罗斯成品油出口量为280万桶/日,虽然俄乌战争打响之后俄罗斯石油出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即逼迫俄罗斯将石油出口的主要客户从欧洲转移到了亚洲,但成品油出口受到的影响并不大,这意味着上述三个港口所涉及的成品油出口量在日均80万桶左右。

  也就是说,黑海三个码头涉及到了日均140-150万桶的俄罗斯油品出口,一旦遭到乌克兰无人机机队的袭击,足以导致石油紧张甚至局部短缺,价格上涨就是必然的。

  而且随着俄乌战事的不断深入,乌克兰甚至还有可能攻击俄罗斯的油田和输油管道,影响就更大。

  2024年,乌克兰有极大的概率对俄罗斯石油生产、运输和出口设施发动攻击。

  或有朋友说,俄罗斯可以使用导弹拦截系统拦截无人机,这种战术很可能正在被淘汰。今天的无人机已经十分廉价,每架只有几百至几万美元,可每枚防空导弹的单价都在百万美元以上,当无人机蜂群袭来之时,导弹拦截系统除了让本国财政破产之外,几乎毫无意义。目前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之所以还能抵御俄罗斯的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原因是俄罗斯没能力组建起数量足够大的机群,如果东方国用庞大的制造业能力帮助俄罗斯组建起无人机蜂群,每次出动数百架甚至上千架,乌克兰不仅没有足够的防空导弹,即便导弹数量足够也无法承担这种高昂的拦截成本,基辅等大城市就会立即裸奔。

  最先进的激光拦截系统、无线电拦截系统等都还不具备全天候的、稳定的拦截能力,不足以阻止无人机蜂群的攻击。

  结论就是:2024年爆发石油危机的几率或许可达到5成,石油危机爆发就会让大家一起坐火箭,这是物价的“火箭”,投资人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头脑中需要时刻绷紧这根弦。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中国疯传一则消息!越来越多渠道证实
2 韩国空难很可能指向一个可怕的结论
3 外媒:习近平变脸,中国已成全球公敌
4 武汉房价跌的离谱
5 提振民心,习近平迫不及待宣布好消息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