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他们对中国的“慢性中毒”

www.creaders.net | 2024-03-17 16:17:40  简泽伟/上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近几年亚洲因美中对抗掀起了地缘政治研究热潮,美中双方也在世界各角落较量彼此的影响力。尤其在东南亚,两大国分别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来争取这些国家的站队。相较于中国政权一党专政加上近年习近平权力集中化,美国可能在今年大选后因为总统的更易让布局将有所变化。 

而说到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中国便有相当长远的历史。更精确的说,中国一直都在那里,且在大清朝衰弱前都是该区域最强大的存在。随著川普政权促使对中政策的典范转移,美国才开始抑制中国对世界各地投射的影响力以及拉拢各国对中国形成包围网。话虽如此,每个国家对于中国的看法,在不同区域也会因的历史背景与政治局势而有所不同。就像许多国家看待美国的方式或许就会跟台湾的观点不一样,因此这也让美中在世界各地影响力的竞合上要有不同的操作手段。并非所有民主国家都将中国视为威胁,也并非所有政治体系较不自由的国家都将中国视为盟友,这都需端看该国是如何看待现今国际局势以及与两大国交往,谁能带来利益而谁是威胁。

把焦点放回东南亚国家,中国自认继承中华民国的正统中国地位,强调拥有十段线内海域的疆域主张,跟东南亚沿海国家有不少主权争议。因此,美国可以联合盟友与跟中国有海域冲突的东南亚国家进行安全合作。加上经济安全的考量,许多产业大量从中国移往东南亚与南亚,也让不少东南亚国家因美中角力而受惠。东南亚各国的政府也大多对美国进入该地区进行投资与安全布局给予正面回应,明显站在美国阵营的,有近期与中国在许多海域疆域发生冲突的菲律宾,连同经济建设方面也宣告放弃中国在菲的多项一带一路建设工程。

此外,就连曾与美国有长期战争的越南也大动作和美国建立全面性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因南海因素让美国得以在东南亚深化影响力。纵使如此,与两强阵营站边时,都有各自认为必须坚定守护且抵御对方阵营的主因。在西方阵营中,就算是对中国表现出较为鸽派的德国,也有基本底线。但是在东南亚国家面对这类阵营对垒的局势,早从过去冷战时期就有不站边的传统,且西方价值在大多东南亚国家并不吸引人且也不受欢迎。 

基本上每一个东协国家对于美中在东南亚的竞争都有自己一套中立的配套措施与说词,都是希望在两大国之间取得一个可以受益且去风险的平衡。举几个例子,当国家主权面临强烈威胁,中国的经济红利并无法盖过对于海域主权上的威胁,且自身无法单独对抗中国,就会像菲律宾靠往美国并持续拉拢该阵营的盟友,以平衡中国在自身海域的威胁。而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虽然跟中国也有南海争端,与美国合作虽然可以跟菲律宾一样得到安全层面的加强,但是经济红利有助于政权的巩固,加上国内许多大型基础建设仍需要中国资金挹注。中国带来的经济红利便大于南海争议带来的安全问题。如同马来西亚首相安华(Anwar Ibrahim)在澳洲发表演讲时表示,抑制中国崛起只会增加中国不满,言下之意表明西方世界认为的威胁对他来说并不是威胁。 

菲律宾近期与中国在许多海域发生冲突,连同经济建设方面也宣告放弃中国在菲多项一带一路建设工程。(美联社) 

而新加坡则是想成为美中冲突的沟通桥梁角色,对于维持现阶段的国际体系方式有自己一套思想。旨在降低双方冲突风险,进而达到控制风险与维持国际秩序。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会批评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因为这是破坏国际秩序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国际平衡失序,影响小国的生存空间。 

对东南亚国家而言,面对大国的竞争而造就的局势,中小型国家多数处于被动面对这些政治变局。对于美国与西方民主国家围堵中国,都有其原因与共同的基本价值因素。但是以美国视角将中国视为“修正主义大国”而进行并共同加入美国阵线,对于东南亚国家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且假如因美国政局变换,改变外交政策而不再布局该区域,那当初站边的盟友可能就要独自面对中国的压迫。作为经济链重组后受惠的东南亚各国又是中国一带一路重点地区,虽然无法决定国际局面走向,但是可以在这竞争当中做出有利自己的选择。美国没有强势主导该区域,并介入各国政治问题;中国也没有展现冒进的一面,棒子与萝卜的使用还是萝卜居多。比如中国在南海争议的冲突上都还没真正秀出军事实力来强势驱赶域竞争对手,大多以骚扰或在现有的岛礁上建筑军事设施来慢慢蚕食可控海域。 

在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与军事实力位列前三的两大国之间,在目前“尚未”被迫选边站前,于竞合之中获利的情况是最佳选择,也是实用主义导向的中立位置。但是笔者会使用“尚未”的原因,也是因为目前美中还处于既有竞争又有对话的局势,双方都在可控范围内强化或试图追上在各领域的首位。 

虽然这也是东南亚各国在大国竞争下的维持现状,希望能在两强之间还有维持自主性的空间并获取符合自身利益的合作。假如选择站往一边的话,反而就多了一个大国的敌视;少了更多谈判空间。但两强竞争所产生给东南亚各国的中立地带,如同前面提到,是被动给予环境。未来竞争加剧的态势升级,美中给予的谈判时间更少、施加的压力更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立场不明者反而可能被怀疑的一方先发制人放弃,甚至直接被判定成敌方势力加入制裁。或许目前这对东南亚各国来说并不是什么迫切问题。但是如果以台湾角度切入,其实早晚都必须醒悟中国在东南亚政治与经济上的布局都是权力扩张的手段。

中国确实不会大动作直接进行侵略占领,毕竟中国还没有能力成为可以面对各国制裁并脱离现阶段国际体系的实力。但相较于过去邓小平时期开始韬光养晦的策略来壮大国力,习近平则是不隐藏的鼓吹中国梦步伐,并推动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言下之意,就是重塑现有的国际环境,未来不再是以西方世界为主的外交形式运作。所以在权力扩张与影响力投射方面不会直接一步到位,会一点一滴的侵蚀该国经济与主权。

 

就连曾与美国发生战争的越南也大动作和美国建立全面性战略伙伴关系。(美联社)

在安全层面,面对宣称拥有台湾主权的中国,在军事威吓的手段上大多采取切香肠战术式(Salami tactics)的,慢慢将扩大军演范围、派渔船骚扰、将任何干预手段常态化,缩小台湾的反应范围。如同中国宣称拥有南海主权范围一样,东南亚沿海各国不会担心中国大动作武力进攻,但也同样遭遇到持续的渔船骚扰与海上零星冲突。虽然都不是军事冲突等级,但也造成他国执法人员受伤以及相关海岛渔民的生存空间。

更不用说马不停蹄在南沙群到的岛礁上建立军事建设,逐渐将南海军事化的目的也相当明确。在经济方面,台湾面对中国统战策略中,软可以再更软的惠台福利与经济贸易,看到了经济被中国把持的危机存在。而面对中国的经济红利,东南亚各国应该审视隐藏在一带一路与投资基础建设背后的债务陷阱以及基础建设间接被中国把持的风险存在,更何况这些经济陷阱已经在许多一带一路国家中发生。 

新加坡驻联合国前大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在《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提到许多中国的崛起是必然,并创造一个“新天下”模式与各国和平共处,在国际关系中比美国人更懂得克制的艺术。马凯硕博士认为中国并不是一个破坏国际秩序的存在,也不会随意向他国发动大型战争与侵略。且中国不会去侵略美国也不干预他国内政,美国也只是因自身实力衰弱而创造中国威胁论。 

当然,中国确实在战略上相当克制,就算是现在习近平认为已经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但战略上依旧蕴含过往韬光养晦的思维。中国没有必要改变现行体制,而是改由他们主导。所以在强烈认为东升西降的思维下,崛起是必然的,美国衰败后就将由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来领导世界体系。而“新天下”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现代版的朝贡模式,承认中国为大国中心地位当然可以和平共处,那假如对中国有异议的国家呢?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领土与权力的扩张是借由把持该国经济命脉与战力部属延伸,如果整个区域的大多数海域甚至国家财政都被中国控制后,基本上就是新天下模式的藩属国地位。 

这也是越南、菲律宾及印尼等国家会与美国阵营进行军事合作的主因,大多东南亚国家也都认知到危险性。但在中国的战略下,这些危险反而是为慢性中毒型态。因为不是立即性危险,只是有认知到不舒服,中国送至门口的大礼都能压下这些不舒服。但当中毒到病入膏肓时,在断送自主控制权后已为时已晚。

面对大国竞争下,多数国家只能被动接受接受他们造成的环境。东南亚国家在不站边的实用主义思维下,或许到目前都能维持自主性。但是也必须认知到维持自主性的时间与空间,可能在未来美中持续加强对垒力道而被限缩。也必须了解,目前中国对东南亚各国的威胁都不是立即且许多只是潜在性,或者说各国在风险评估上看法皆不相同。东协各国在经贸合作上大多也关注在自身的利益较多,彼此之间也并非往共同体的方式进行合作协商,多数以对话调节方式进行。 

因此,大多国家对于抑制中国的表态持既绥靖又同时与美国进行军演买份保险,在没有集体共识的局面下,不站边、中立等策略就是各自表现出的共识。但是东协国家在中国问题上有不同程度的见解,选择同时接受慢性中毒又想要医治的投机心态,只会在应对中国威胁问题上没有共识且无任何合作机制,然后随著时间相继毒发。东协国家应先主动摒弃军事安全与政治性的中立,这也并非要东协国家回到过去以反共主义扩张而合作,但在面对中国在南海的扩张主义,东协也应该要共同守护区域安全稳定为首要目标,建立中国在南海安全上的共识与应对机制。集体决策也比较能扩大自主性空间,且不会独自面对大国的压迫。这样同时能给于中国压力并减缓南海军事上的扩张,也是对美国未来的政治变局做了应变机制,至少东协国家已经有了安全机制与共识。

没有人可以逃避国际环境的变迁,但对于追求自身国家安全与自主,都应该对威胁来源有明确的表态,反反复复的态度只会加速南海中国化的进程。

   0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