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因为一场从拉萨肇始的“藏独”分子打砸抢烧事件,中国陷入了西方国家和媒体的围攻;一年后,同样因为西藏问题——2009年是西藏平叛和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西方媒体则习惯称之为“达赖出走50周年”或“西藏起义50周年”)等,以及“3•14”事件满一周年,中西间从政界到舆论又一次弥漫紧张气氛。
眼下,西方政坛鼓噪不断,如美国众院和欧洲议会分别通过了不具效力的涉藏问题决议,对中国政府施压,为达赖集团撑腰;西方媒体也热闹非常,纷纷放大着“藏独”分子们制造的新事端:在尼泊尔,他们袭击中国使馆;在联合国,他们上演抗议;在欧洲,他们高挂“藏独”旗。
回想一年前山雨欲来的情形,此刻西方配合“藏独”唱衰中国是何等相似。难道西藏问题又会激化,中西关系又会发生重大震荡?
或许事实未来不会怎么悲观。尽管西藏问题始终是西方国家向中国施压的一张牌,现在继续打这张牌,对缺乏迅速振兴经济良策的政治家,也有转移国内舆论压力的作用,但这个全球都专注处理国际金融危机的当口,西方国家必须考虑“援藏独”继续触怒中国的“成本”问题,避免刺激中国这个大“金主”,成为下一个遭中国政治、经济孤立的法国。
当然,在西藏问题上过分强硬,以致陷入全面对抗西方国家的四面楚歌状态,也不会是中国所希望的。事实上,中国也在努力顺应国际传播的游戏规则,博弈西藏问题。
有了去年舆论战的前车之鉴——先是被骂、然后沉默、再反弹,仅使出惯用的“严正抗议”或“交涉”,陷入百口莫辩的尴尬境地,北京当局如今学会了“下先手棋”:高调发表《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全面介绍西藏之今昔,正本清源;开通第一个以西藏人权为主题的专题网站,再现当代西藏民众在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中不断发展的丰富生活;效仿美、英、法等国对废除农奴制和奴隶制的纪念,设立“西藏农奴解放日”;在全国各地上映相关纪录片、举办大型展览,明史鉴今……
此外,尝到2008年提高外媒采访自由度得以推进国家形象的甜头后,中国不再被动地等着海外媒体来宣传中国,今年2月在敏感时段来临之前就邀请、组织海外媒体进藏采访,允许在宴席上随机“刁难”西藏高官。
而中国官员的思维和语言,显然也大有进步,开始跟上了外部世界的步伐。如在两会的西藏代表团开放日,不管外国记者抛出的问题如何尖锐、富挑衅性,西藏高官从不回避,亦不推托,始终语调平和,娓娓道来。这与此前一些官员谈及达赖问题就义愤填膺、声色俱厉的姿态大相径庭,也赢得了良好的分数。毕竟,更艺术的手法,更柔和的语调,更低的身段,有助于让别人接受你的想法。
这种防范未然的应对策略,有效挤压了“藏独”发挥空间,加上中国适当加强了安全部署,已让外界普遍相信今年不大可能在西藏发生大事。但放眼长远,西藏问题不会轻易消失。西藏问题“不应妨碍其他更广泛问题的解决”(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时所说),于西方政治家而言,都是权宜之计。显然,对政治、经济实力日渐强大的中国,世界绝不可能只给予掌声与欢呼,也会保持挑剔与质疑(包括针对西藏问题)。
眼下的国际金融危机,让西方各国普遍忙于应对国内困难,且有求于中国。于中国的国家公关战略,此时正是难得的机会。中国只有更懂得说明自己,对“抢话筒”的积极布局,才能占据未来的舆论制高点。
比如,美国政府幷不挑战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的立场,但批评中国政府未在文化、宗教、人权和经济利益等方面给予藏人足够的保护,中国政府日后大可不必拘泥于主权宣示,因人而宜,从文化、宗教、人权和经济利益等领域多加阐释进展,必能更好打动对方,减少纷争。
吃一堑,长一智,从去年的“3•14”事件及奥运火炬海外传递风波中的措手无策,到汶川大地震中的反应迅速,再到北京奥运会中的全球赞誉,中国已在争夺国际话语权中找到了正确之路:以更开放的胸怀,主动将真实的中国呈现给世人,而这当然要求中国思想再解放一点,步伐迈得更大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