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史上好感度最高 国人对日本印象惊人

www.creaders.net | 2018-10-26 08:08:53  壹读百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你对日本人的印象如何? 不久前,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民间团体“言论NPO”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联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好”或“相对较好”的比例较去年上升了10.7个百分点,至42.2%是2005年开展调查以来首次超过四成,创下新高。另外中国民众认为日中关系“不好”或“相对不好”的比例为45.1%,较去年大幅下降了19.1个百分点,是近8年来首次低于50%。

       为什么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会逐年提升呢?曲阜师范大学在2014年曾调查了316名大学生,让每个学生听到日本这个词后,写出自己联想的与之相关的15个词,结果统计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五个联想词依次是:1.动漫(出现191次);2.樱花(出现188次);3.钓鱼岛(出现136次);4.富士山(出现136次);5.靖国神社(出现110次)

       从中可以看出,每年创造2万多亿日元产值的日本动漫产业对我国民众的影响很大,《火影忍者》、《海贼王》这些陪伴80后、90后青春岁月的漫画让日本形象加分不少。

      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赴日旅游的大陆游客也在不断增加。2017年,赴日中国大陆游客达735.58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16.4%,是连续第四年增长,并连续三年位居赴日各国游客数量之首

       如下图网络民调所显示的,随着文化、旅游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民众对日本的认识除了原有的历史心结之外,又多了一些理性的看待。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历史,看看日本人在中国人眼中的形象是如何不断在人与兽之间来回转变的。

        在早期,由于海上交通不便,我国古人脑海中的日本人形象近乎传说中的怪物。比如南北朝时期的《梁书》记载:“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况入水则妊娠,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顶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男则人身而狗头,其声如吠。

      意思是说日本人全身是毛,女人不长乳房,头发能产乳汁,男人都长着狗头,小孩三四岁就长成成人了!看到这个描述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啊。

      至唐代,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日本不断派遣大量使节、僧人、留学生来到中国交流学习,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来日本人长得和自己也差不多!

      由于唐代来中国的日本人都是一心求学的留学生和虔诚向佛的僧人,所以当时日本人的形象是相当不错的,属于仁者形象。

       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秘书晃监还日本国》序中这样描写日本友人:“海东日本为大,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正朔本乎夏时,衣裳同乎汉制……

      再如唐代僧人鸿渐送日本僧人空海回国时写下的《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桔秀才朝献后却还》,对日僧是这样描写的:

      当诗人李白听说自己的日本友人回国途中遭遇海难时,甚至还大哭了一把,做了一首《哭晃卿衡》,如下:

       至宋代,日本人的良好形象依然非常良好。比如《宋史》有这样一段记载:“上令滕木吉以所持木弓矢挽射,矢不能远,话其故,国中不习战斗。”

      这里说的是一个叫滕木吉的日本人不会射箭,大宋皇帝问他怎么这都不会?他说由于日本国内太和平了,人们都不用去练习打打杀杀的功夫!

      到了元代,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出现,日本人保持了好几百年的美好人设开始渐渐崩溃了。倭寇大家都懂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以元代诗文中对日本人的描述开始大量出现“非类”一词,这个词在古代可是很难听的骂人的话,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你XXX就不是人”!

       比如元代曾任福建海槽的李士瞻写的这首《次荆门》:

      此外元代还出现了“蕞尔日本”(小日本)这个说法,这也就是“小日本”的最早源头。比如元代戏曲家白朴在《木兰花慢》中有这样的描写:”蕞尔倭奴,抗衡上国,挑祸中原。

       可以看出,对中国人来说,日本人从元代开始又有了脱离人类形象的趋势。到明代,虽然来华的日本僧人目的还是很纯粹的,但是这一时期倭寇之患最甚,造成日本人的形象彻底崩溃,重回禽兽!

       比如明嘉靖年间金椒县知县佘翔在《读姚新宁苦竹记有感赋此为赠》一文中这样描述倭寇暴行:

       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两国间的留学形势和大唐时期反过来了,大量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学习日本的强国之路。留日的作家创作了很多反映日本人生活的作品,既表现了底层失业者、乞讨者生活的艰辛,也表现了普通劳动者的勤奋、敬业‥‥‥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杨逵的《送报夫》、郁达夫的《南迁》等等。

      “九一八事变”以后,特别是后来抗战全面爆发,日本人的形象又完蛋了,再次回归禽兽。这一点从很多当时描写日军的文学作品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比如秋涛的《最悲惨的一幕——日寇在漂阳的兽行》、穆旦的诗歌《野兽》、孙细的报告文学《污暴的行进——十二月三日在上海》‥‥‥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前的十七年间的中国文学被称为“十七年文学”,战争结束了,人们的精神也可以放松一下了,对日本人的描写也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日本人的形象在禽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个字:“愚蠢的”禽兽。猪头小队长的形象就出现于这一时期,日本军人开始在文艺作品中被吊打。至今我们经常看到的抗日神剧还是深受“十七年文学”的影响。

       后来中日建交、改革开放,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又开始频繁起来,大量日剧、日漫开始进入中国:《阿信》、《排球女将》、《哆啦A梦》‥‥‥

       同时大量留学生去日本求学,其中一些人创作出了很多表现当时日本白领、蓝领生活的文学作品,比如莫然的《风从东方来》、毛丹青的《发现日本虫》等。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认识又重新开始进入理性多于情绪的周期。

      回顾两千年中日交往的历史,日本人的形象虽然始终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两个近邻之间的关系始终处在不断竞争又不断相互学习的循环中。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