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中欧关系被打回原型 北京碰了一鼻子灰

www.creaders.net | 2023-04-15 07:55:14  大纪元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3年4月14日,中共外长秦刚在北京与德国外长(不在画面中)共同举行的记者会上。(Suo Takekuma-Pool/Getty Images)

杨威评论文章:4月14日,德国外长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在北京与中共外长秦刚会谈,双方应该话不投机,两人在随后的记者会上可谓唇枪舌剑。中共很想拉住德国,但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空间变得有限,在政治和安全上的分歧却越来越明显。德国将日、韩视为亲密或有价值的伙伴,却将中共定位成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秦刚应该很恼火,中共当局应该更是尴尬。

德国外交部提前定调

4月12日,德国外长贝尔博克外长启程前,德国外交部在网站首页用大标题发布预告文章《贝尔博克将首次访问中国、韩国并参加在日本的G7外长会议》。

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中国(中共):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系统性对手”。

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韩国: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和高科技国家”。

文章的第三个小标题是“日本: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在轻井泽举行”。

德国外长到访中、日、韩之前,提前定调了与三国的关系。日本是西方七国之一,当然是德国最亲密的伙伴之一。文章称,七国集团外长将“讨论对华关系、印太合作、俄乌战争、伊朗事态发展、中亚和阿富汗局势等地缘政治和安全政策问题”,并称将会有“非常密切和相互信任的交流”。

德国不但强调了与日本的亲密关系,还公开透露七国集团外长将“讨论对华关系、印太合作”,显然七国都把中共当作一个另类,专门协调如何应对。七国集团讨论、协调诸多国际、印太事务,又一次把中共排除在外。

文章称,韩国“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国家”,是德国“有价值的合作伙伴”;作为一个“高科技国家,对于德国在亚洲的贸易关系多元化具有巨大潜力”;“韩国作为亲密盟友坚定地站在我们一边”;“这说明政治上的接近不能用地理上的远近来衡量”。

德国对韩国的定位也足够高,但对中共的定位却显着不同。

文章称,“伙伴、竞争者、系统性对手——这是欧洲对华政策的指南针。未来的指针向何方摆动,也取决于中国选择的道路”。

德国与欧盟的对华政策保持了一致。文章还称,近年来,中国“变了”;“因此,德国也在调整对华政策”;“在新的对华战略中,我们将考虑中国在世界上角色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能否成功地平衡我们与中国的未来关系”;中共“越来越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世界秩序。”

德国没有打算放弃中国市场,文章称,“我们对经济脱钩没有兴趣”;“但我们必须更系统地审视单方面依赖的风险并减少风险”。

德国对中日韩三国的提前定位,应该令中共很难堪。会谈后,中共外长秦刚在双方共同的记者会上说,“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要合作不要对抗”,还称“没有必要担心所谓的‘依赖’”。

双方显然没能谈拢,中共已经没法再给德国更大的市场,基本上也没什么牌了。

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

按照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至2020年,中国从德国进口额依次约为1063.25亿美元、1050.87亿美元、1051.11亿美元,没有大的波动;2021年,意外增长到约1199.14亿美元;2022年大致又回落到约1130亿美元,中国对德国的贸易顺差约845亿美元。

德国当然希望增加对中国的出口,但从近年数据看,似乎开始遇到瓶颈。随着中国经济衰退、消费大减,德国对中国出口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变小,下降的可能性却在增加。

2022年,中国连续第七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外交部的文章称,“中国市场对于个别行业的德国公司非常重要”,“约有5,200家拥有自己的销售结构和生产设施的德国公司活跃在中国,创造了约110万个就业岗位。德国的直接投资资本为890亿欧元(2019年),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最大的欧洲投资者。”

这大概是德国不能与中国经济脱钩的主要原因;但文章也称,“在中国的外国公司受到系统性不利条件的影响;例如,被排除在公开招标之外、投资禁令或投资限制、本地化生产或研发的义务、跨境数据传输的限制。”

德国企业一直都知道经营中国市场遭遇的极大困难,也越来越看到了中共政权带来的政治和经济风险,因此德国强调要减少“单方面依赖的风险”。

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空间变小,但中国对德国的出口近年来一直大幅飙升。根据《贸易经济学》网站(Trading Economics)的数据,2020年中国对德国出口大约1375亿美元;2021年超过1700亿美元;2022年又猛增到2047.70亿美元。中美贸易下跌之际,中共显然更寄望于德国市场,因此中共外长秦刚才焦急地称“中德是伙伴不是对手”,“要合作不要对抗”。

德国对中国开放了更大的市场,但德国企业的显着竞争优势在中国市场却频频遇阻。秦刚当然不会自我揭丑,反而说,希望德方“为中方企业提供公平、开放、非歧视的市场环境”。

秦刚所指的应该不是出口贸易,很可能是指中共正准备大肆收购德国的高科技企业,还包括港口等关键基础设施,但德国开始警醒。德国西门子曾被迫向中共转让了高铁技术,之后就再也拿不到中国市场的订单了。美日正联手对中共封锁技术,现在德国估计成为中共剽窃技术的主要目标。

中共领导人强调经济“内循环”,要建立“统一大市场”,不可能再向德国开放更大的市场。德国从中国市场难以再收获更多,却不得不防中共的居心叵测。中德经济合作还能走多远,恐怕没人知道,但双方在政治和安全上的分歧却明显加大。

2023年4月14日,德国外长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左)在北京与中共外长秦刚(右)会谈后,一起抵达新闻发布会现场。(Suo Takekuma-Pool/Getty Images)

中德在政治和安全上的分歧

4月14日,中共国家副主席韩正在北京会见德国外长贝尔博克时称,“应密切对话、妥处分歧”。

当天的中共外交部记者会上,俄罗斯记者提问:德国外长贝尔博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德国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同时也是系统性对手。外交部对此说法有何评论?关于台湾问题,德国外长的立场很明确,但是解放军在台湾岛周边4月8日到10日进行了军事演习之后,她说德方不接受台海局势升级。中方如何看待德国外长的这些表态?

发言人汪文斌同样用“求同存异”回应。

同日,中共外交部网站专门发表文章,《秦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台独”》。文章称,“针对德方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对当前台海紧张局势感到担忧”,秦刚说,“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干涉。”

德国外长贝尔博克对台湾问题的措辞,似乎比之前访华的日本外相林芳正还要强硬些,中共当然不自在。中共自认为拉拢了法国后,也想再拉拢德国,所以只能继续在台湾问题上画“红线”,但暂时还不敢对德国轻易发作。

德国外长敢碰中共的“红线”,应该还因为中共正在试图碰德国和欧洲的“红线”。俄乌战争一年多,德国已经完全清楚中共的亲俄立场。秦刚在会谈中说,解决乌克兰危机,“领土不可分割,安全同样不可分割。漠视别国合理安全关切,危机和冲突就难以避免。”

秦刚当着德国外长的面继续挺俄。3月份,习近平访问莫斯科,既试图要挟美国,也在要挟欧洲。德国距离俄乌战场比法国要近得多,没法像法国那样可以采取某种模糊态度。

美国情报已经显示中共暗自向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乌克兰也表示,在俄军使用的武器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部件。中共敢碰欧洲在俄乌战争的“红线”,德国外长就碰中共在台海的“红线”。而且一旦中共在台海开战,海运路线会被切断,全球化将遭遇严重冲击。德国外长贝尔博克说,每天50%的全球贸易往来需经过台湾海峡,“台海军事态势升级,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可怕的局面”,也将对欧洲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她没有提及的是,届时德国在华企业立刻就会陷入困境;若离开,很可能血本无归;若不离开,就等于资助中共进行战争,公然与邪恶为伍。

贝尔博克还呼吁中共“要求俄罗斯侵略者停止在乌克兰的战争”,也提到了中共迫害人权的问题。

中共应该庆幸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尔(Josep Borrell)没有按计划与德国外长贝尔博克一同访华,他因COVID-19确诊而无法成行。但博雷尔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原定在北京一个智库活动的演讲内容。博雷尔在声明中说:“欧盟(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且明确的⋯⋯任何以武力改变现状的企图都是不可接受的。”

博雷尔还说,如果中共不为结束冲突做出贡献——努力让俄罗斯撤出乌克兰领土,那么“欧盟要想与中国保持信任关系,就算有可能,也会是极其困难的”。

结语

德国外长访华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的氛围截然不同。中共试图继续拉拢德国,却碰了一鼻子灰,但暂时还得忍着。

德国在中国市场的空间难以再大幅扩展,没法脱钩但也不得不寻求降低“单方面依赖的风险”。德国还要防止被中共盗窃更多技术。德国对中共的定位,远低于对日、韩的定位,令中共很没面子。

德国外长对台湾局势的话掷地有声,实际也在警告中共不要在俄乌危机中碰触欧洲的“红线”。法国总统的某种放软态度,看起来确实代表不了欧洲。未能按计划访问的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尔继续对中共保持了强硬姿态。

中共刚要宣传中欧关系回暖,很快就被打回了原形。秦刚从王毅手中接过中共外交的烂摊子,应该深感处处寒意,想要突围谈何容易?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美国股市传出大消息
2 下跌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北京彻底露馅
3 突然!一封“倒习书”疯传
4 中国的大萧条,就要来了
5 朝鲜士兵遭屠戮画面被公开!乌军直呼“不敢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