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增速较一季度放缓0.2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GDP同比增长5.3%,高于2025年3月“两会”制定的全年增长5%左右的目标。
路透社称,“放缓幅度低于预期”,部分原因是政策支持以及工厂在中美贸易休战期间提前装运货物。
整个二季度(4月1日至6月30日),中国经济几乎都在经受来自美国的关税压力——4月中美互加关税至超过145%的高位;5月虽然取消大部分关税,但因为稀土等问题,贸易关系依然紧张;6月两国领导人通话后,双方在伦敦再次会面“去除消极元素”。
但也有经济学家警告,中国国内需求疲软和全球贸易风险上升将加大北京推出更多刺激措施的压力。
“抢出口”效应4月,当美国对华关税加到145%的时候,在长三角从事对美贸易的彭先生向BBC中文表示,“我们就完全丧失掉了出货的欲望”,对于机器轰鸣的工厂而言是“绝望时刻”,整个工厂只好突然停掉。
而当5月内瓦会谈后,中美双方贸易战按下暂停键,并取消一部分关税,但美国对华目前关税依然保持在接近40%的高位。
不过,对于出口商而言,这已经是个“窗口期”。彭先生表示,生意能做,大家要开始出货了,估计从中国到美国的海运价格会暴涨。
果真,6月上海港出口至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平均值为5938美元/FEU(二十呎货柜当量单位),较上月环比上涨32.5%。
中国统计部门的数据也显示6月份中国的工厂正在开足马力生产——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同比增长6.8%,比5月增速加快1个百分点,为2025年以来次高水平。
其中,出口复苏的迹象明显。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名义增长4%,增速较5月显著回升3.4个百分点。
“中国在第二季度实现了高于5%官方目标的增长,部分原因是出口提前装运,”保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
“抢出口”效应是指贸易商面对不确定的关税风险,短时间内超额出货,这种情况往往会短期内拉动出口。
对中国经济而言,好消息是,在工业显著增长的同时,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领先平均,达到9.7%。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向BBC中文表示,这一数据代表中国向价值链上游转型过程中一直表现出色。
“放缓可能即将到来”“抢出口”效应虽然拉高了短期的经济表现,却可能透支未来几个月的海外需求。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团队的一份报告称,上半年部分企业“抢出口”以规避潜在的关税风险,导致下半年出口增长动力减弱;此外,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去年啓动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对零售额的拉动也将放缓,通缩压力加剧。这些因素叠加,可能使中国经济在需求端出现“断崖式下跌”。
需求不振确实成为中国经济需要突破的恶性循环。疫情之后,由于居民信心不足,导致需求减少,企业受到压力不得不“降本裁员”,但此举加剧了居民对“就业不稳定”的担忧,信心更加不足,预防性地减少消费,社会总需求进一步降低。这个过程周而复始,使企业和居民都有“经济不行”的痛感。
今年前几个月的数据显示,中国以旧换新政策对支持消费产生了明显影响。虽然受益类别如家电(32.4%)和通讯设备(13.9%)继续超越总体增长,但可能很快接近这种政策驱动提升的峰值。
峰值可能在今年6月已经显现——中国的零售销售增长在6月放缓至同比4.8%,较5月的6.4%有所下降。这一增长低于预期,结束了连续几个月的超预期表现。
“中国仍有望实现今年的增长目标,但放缓可能即将到来。”宋林指出,消费者信心疲软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消费者以以旧换新政策的形式对价格激励做出反应,但在扩大可自由支配消费方面仍然普遍持谨慎态度。稳定资产价格和恢复工资增长仍然是信心更可持续复苏的重要里程碑。
年初至今,外国投资下降13.6%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滑至2.8%,较5月年初至今的3.7%有所下降。这标志着自2020年疫情影响以来的最低增长率。这一放缓也明显比市场预期的轻微下降更为严重。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以年初至今的方式展现出6月的放缓更为显著。
由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表现优于民间投资,年初至今增长5.0%,而民间投资年初至今增长-0.6%,今年首次转为负增长并创下202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外国投资继续萎缩,年初至今增长-13.6%。
按行业分析,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最高增长率,年初至今为7.5%,由汽车(22.2%)和铁路船舶航空制造(27.3%)的投资推动。值得注意的是,铁路船舶航空制造是为数不多在6月加速的细分市场之一,较2025年前五个月的26.1%有所上升。
宋林表示,围绕关税和地缘政治发展的不确定性继续对固定资产投资构成压力,因为企业推迟新投资直到更加明确。这也可以从今年迄今为止疲软的新贷款和公司债券发行数据中看出。
“随着8月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关税相关不确定性,我们可能会看到这种疲软的投资需求在未来几个月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