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亲历者讲述中共如何从西方撬取技术

www.creaders.net | 2025-07-15 23:32:25  华尔街日报 魏玲灵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川普第一任期内的对华贸易战高度聚焦强制性技术转让,但其第二届政府尚未亮明对华优先事项,这种不确定性让企业更有必要了解北京“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具体操作。

  我上周写了关于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文章,在用户中引发了强烈反响。不少人询问,随着中国市场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吸引力,中国是否更难玩这套策略了。

  简而言之,是的。然而,中国从西方公司撬取技术的努力不太可能停止。我们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中国获取技术的做法已变得何等系统化和有条不紊。其手法涵盖了施压合资企业中的外国合作伙伴放弃技术,利用地方法院宣布美国公司的专利无效,派出反垄断及其他调查人员,以及在监管小组中安插可将外企的商业机密传递给本土竞争对手的专家。

  最近,北京方面正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对稀土磁体领域的主导地位,此种材料对汽车和芯片这类产品至关重要。我的同事Jon Emont此前报道,在决定是否发放相关材料的出口许可证时,中国有关部门正要求西方公司提供敏感细节,例如将其磁体集成到电机等部件中的设计方案。

  这就让我们回到了美国如何应对的问题上。虽然川普第一任期内的对华贸易战高度聚焦强制性技术转让,但到目前为止,第二届川普政府一直未亮明自己的对华优先事项。华盛顿方面的不确定性只会让企业更有必要了解北京这套策略在现实中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读者们对上周专栏文章的反馈显示出他们高度关注这个议题,我在下面摘录了两封来信:

  “魏女士,谢谢你阐明了的一种风险,不知何故,这种风险以前好像几乎完全没有人报道过。

  我在2015年到2017年期间曾住在北京。我的公寓位于东直门,靠近机场高速。同一栋楼里住着一群大众汽车(Volkswagen)和梅赛德斯(Mercedes)的外派人员。

  我记得曾和他们聊起过他们的经历,他们无一例外都对公司管理层为了换取市场准入而出让技术感到沮丧。每个人都清楚发生了什么。

  据我的邻居们描述,中方要求,在中国销售的每一辆汽车都必须至少有50%的设计工作由中国工程师完成。这些汽车公司应对该要求的方式是,雇用中国工程师与他们的外派工程师并肩工作,以便将设计工作记在中方工程师名下。所有公司关心的只是满足这一比例要求,但所有一线工程师都意识到,那些中国工程师都只待一年。之后,他们就离职加入了不断壮大的中国本土新兴汽车公司的队伍。

  而这种循环正在各个经济领域重演,比如你提到的苹果公司(Apple)、特斯拉(Tesla)和摩托罗拉(Motorola),但这份名单远不止于此。

  我不知道自己是该惊讶,愤怒,还是悲伤。或许都有吧。我在中国生活时,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昭然若揭的后果。但我从未真正在商界或政策圈看到有人对这些风险有过清晰有力的阐述。然而,我们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我以前那些外派邻居预测的一切都已成真。而我真正能说的只有:“看吧,我早就说过了。” ——Eric Montague,弗吉尼亚州

       另一封信写道:“直至2001年,我一直是田纳西州孟菲斯市一家制造公司负责培训、组织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副总裁。这是一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钢铁加工公司。一个巧合是,我以前曾经是美国陆军预备役的一名军事情报官,被派往国防情报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任职,工作内容是分析中国的特定制造设施。虽然我没有直接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但我确实对中国当时不断发展的制造业有了相当广泛的了解。

  我们董事会的一名成员是营销副总裁,他坚信,如果我们进入中国,通过谈判打入当地市场,并雇用中国员工来生产我们的一款产品,就能极大地提升我们的知名度和销售额。我竭尽全力反对这一举动,并分享了我通过军事相关分析获得的非机密信息,这些信息揭示了此举的弊端,但我以2比3的票数落败。

  不可避免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我们被要求分享我们的产品设计。这些设计被拿走、复制、稍作修改,然后冠以新产品的名义,注册了商标并在当地生产,我们则完全被排除在外。那位营销副总裁被解雇了,但我们销售额折损的惨败局面已无可挽回。” ——Richard D. Koethe III,田纳西州

亲历者讲述中共如何从西方撬取技术

在中国内蒙古生产的稀土磁铁。Photo: Uncredited

  读者来信:

  上周,我们问读者,如今美国企业应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一些读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当美国制造商接受了在中国开设公司必须与中企合资的条件时,我就知道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关键在于,这些大企业的CEO们明知中国黑客窃取美国技术已久,为何仍对其中潜藏的风险浑然不觉?我想这可以归结为自负心理。此外,大多数CEO的业绩往往系于一时的成就,因而缺乏深思远虑的动力。我就曾亲眼见证中国制造商习以为常的盗窃行径,因为几乎不用承担任何后果,他们甚至引以为豪。”——Elliot Friedman,菲律宾

  “企业若打算进军并拓展中国市场,就得对自身未来发展有一个根本性的认知转变:要么在失去中国市场份额前把利润封存(对亮眼的季度财报说再见可真要命!),要么就吸取谷歌(Google)的经验:既然中国要决定你的企业政策,那就别碰这个市场。”——Arthur Negrin,弗吉尼亚州

  “鉴于中国创新者已在许多关键行业超越美国制造商,我很想看到美国也尝试类似的‘合资模式’。不必对中国输美产品出台禁令或加征惩罚性关税,而是以彼之道还之彼身,要中企必须通过与美企合作来进入美国市场。比亚迪汽车可以涌入美国,但必须在福特(Ford)工厂生产,并由福特经销商销售。让华为(Huawei)手机来争夺市场份额,但只能由美国本土的苹果工厂制造。”——James Larsen,密歇根州

  “尽管当下关系紧张,但许多行业为了在成本和规模上保持竞争力,将业务外包给中国仍然至关重要。今天的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已处于领先地位。此时才试图阻止技术外流,恐怕为时已晚。”——José María Martínez,西班牙

  “很简单。美国企业应终止在中国设立制造企业的计划。相反,他们应该只考虑以更高的价格向中国销售原装成品。在中国建新厂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三十年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与共产党政府打交道,需要拿出更聪明的手段。”——Philip Leung,加利福尼亚州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传国母不伦恋震动中南海
2 北京突传重磅消息
3 中南海或有重大人事变动
4 体制内良心人士惊爆:中共外交部出大事了
5 炸了!老军头痛骂彭丽媛祸军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