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从“和平与发展”到“冲突与对抗”:风暴季的来临

www.creaders.net | 2025-10-16 11:18:49  晓观天下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赵晓评论文章:10月9日,中国祭出新一轮稀土管制。

川普随即宣布100%关税报复,引发市场巨大震荡,也引发对世界的再思考。

一、邓小平时代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顺风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句后来影响整个时代的判断: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正是在这种“以发展为中心的全球共识”中,中国抓住了历史的顺风——开放沿海、引入外资、参与全球分工、加入WTO。

这段时间(1980s–2010s),是世界经济高速扩张的“全球化黄金期”,也是中国经济的“奇迹生长期”。

换句话说:

中国的崛起,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气候中完成的。

中国经济的所谓“奇迹增长”,不仅是改革政策的产物,更是全球环境的恩典。

二、当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否仍是主流?

四十年过去,世界的气候正在急剧变化。

从俄乌战争到中美对抗,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从产业链重组到意识形态撕裂,人类正进入一个“和平削弱、对抗上升、合作受限”的新格局。

人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三种力量的同时并存:

主导逻辑

表现形态

实质意义

合作逻辑

资本全球化、科技共创、气候合作

仍是技术与市场层面的“结构惯性”

冲突逻辑

贸易战、制裁、战争、信息围堵

成为国家安全与制度防御的新常态

分裂逻辑

去美元化、去风险化、阵营化

显示全球秩序进入“多极竞争”阶段

因此,今日的世界早已不能简单地称为“和平与发展”,而更像是:

“合作与冲突并行,竞争与防御共生。”

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中国经济奇迹:

当年因“和平与发展”而起,

今日因“冲突与对抗”而停。

……

三、风暴季的标志:全球秩序的重组

这一转折并非偶然。

它源于全球化的极限与文明信任的流失。

过去三十年,“发展”靠信任维系——资本信任规则、国家信任市场、个人信任未来。

而如今,信任的三角支点正在坍塌:

• 国家间的信任因地缘竞争而破裂;

• 市场的信任因技术垄断而削弱;

• 人心的信任因信息撕裂而崩塌。

这便是“风暴季”的真正含义:

和平未必消失,但被博弈与冲突频繁打断;

发展仍在进行,但被不信与互害层层制约。

全球,因此进入一个“不稳定的共存时代”——

既非冷战,也非和平;

既有合作,也有惧怕;

既在成长,也在退缩。

四、风暴季:文明模式的冲突与灵魂考验

“风暴季”,并非偶然经济波动,而是全球秩序重组的征兆,也是中国四十年奇迹之后的“灵魂考验期”。

表面上,这是经济博弈;

实质上,是文明模式的对决。

一个体系相信自由市场、个人权利与制度透明;

另一个体系则强调国家主导、集体意志与战略安全。

二者的张力,不仅在贸易谈判桌上显现,也在科技供应链、货币政策甚至文化传播上全面展开。

而这场博弈的根源,并不只是经济利益,而是“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若人被视为具有尊严的个体,制度就会趋向分权与契约;

——若人被视为可被动员的工具,秩序就会走向集权与控制。

因此,所谓“经济风暴”,其实是在考验人类文明的底层信念。

它让我们重新思考:

市场与国家的边界何在?

权力与自由的平衡何在?

这也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制度背后的灵魂之争。

世界的主旋律已从静音变为惊雷,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灵魂,都必须重新思考——在风暴季,我们该如何站立?

五、风暴季:是否是“新冷战”?

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久。

最新的观察、思考与回答是:

像,又不像

像的部分:

• 两大阵营对峙:西大主导的自由制度体系 vs. 东大主导的国家控制体系;

• 意识形态竞争重新抬头:民主与专制、开放与控制的价值之争;

• 经济与科技脱钩:供应链、AI、能源、稀土、芯片等成为战略战场;

• 安全逻辑压过发展逻辑:国家安全、技术主权取代效率与合作。

不像的部分:

• 没有“铁幕式”完全隔绝。冷战时代有柏林墙,而今天的网络、金融、贸易仍深度交织;

• 没有单一的两极结构。冷战是美苏对峙,而今天是多极化(美、中、欧、印、俄、全球南方);

• 没有清晰的意识形态边界。资本、科技、互联网跨越阵营,合作与对抗交织。

因此,今日世界既不是新冷战,也不是旧和平;

它是一种“冷热并存(Cold-Hot Hybrid)”的新常态。

六、可比的历史时刻:三种参照系

今世何世,今夕何夕?

我们今日的世界,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参照系?

答案是:并无完全相同,但仍有近似参照。

参照时期

相似点

不同点

可启示的判断

19世纪末帝国竞争期(1870–1914)

全球化高峰、贸易繁荣下暗流涌动;民族主义上升;制度竞争;

那时无核威慑、战争代价低

今日更受制于“互害性”,但精神气候类似——繁荣中的焦虑。

1947–1991冷战期

意识形态壁垒、军备竞赛、代理战争

冷战下合作极少;今日资本相连、科技交织

我们处于“冷战的心理,却非冷战的结构”。

1970年代滞胀期(尼克松–布热津斯基时代)

全球通胀、能源危机、美元震荡、价值混乱

当时仍有“制度信心”;今日信任坍塌更深

更接近“文明信任危机”阶段。

综合来看:

我们当下的世界其实非常特别,正处于一个兼具“冷战的意识形态紧张”与“大战前的体系混乱”的时期——既不是冷战,也不是热战,而是“体系重组的前夜”。

或许可以这样讲——“这是新冷战吗?

似乎是,又不是。

这场风暴不是冷战的复刻,而是全球化的反噬。

冷战是两极对峙的世界;

而今天,是多极相互依存的防御性竞争。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合作与冲突并行,竞争与防御共生。

它既像1914年之前的焦虑世界,也像1970年代的滞胀困局,却又多了一层数字时代的脆弱与互害。

若说冷战是‘硬隔绝’,今日则是‘软对抗’——你我仍交易,却彼此防备;

仍合作,却不再信任。

因此,这不是新冷战,而是一场全球文明秩序的再平衡,一次风暴季的重构与清算。”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