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美国看台 > 正文  

埃隆·马斯克为什么要移民火星

www.creaders.net | 2018-02-27 21:20:39  白露为霜霜满天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16年3月,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一炮而红,听哭了一群文艺青年,特别是文艺女青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歌词也成为很多人常常引用的金句。这个向往远方的群体女性居多,人们半调侃地为其取名“文艺小清新”。她们酷爱丽江,凤凰,阳朔。远方当然也包括国外,冰岛的北极光,蒙古的海市蜃楼,Patagonia白雪覆盖的群山都是她们的钟爱。这个群体唯一的问题是梦想有余实干不足。难怪古来就有“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说法。

和小清新相对应的是理工男。他们通常做事专注,思维缜密,一丝不苟。理工男也会有远方的情怀吗?如果你说不会吧,那你压根儿就不懂理工男。他们一般不做不着边际的梦,一旦做了,那可能就是惊天的大事。我今天要讲得就是特斯拉和太空X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一个非典型理工男。

地球人都知道埃隆·马斯克想去火星。而且不是当一个匆匆访客,他打算待在那里不回来了。马斯克不只一次地说过,“我打算死在火星上,但不是在着陆的时候”。马斯克总给人一种科幻小说中人物的印象,开始时人们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开玩笑或者玩什么噱头。后来才发现马斯克真的想去火星,他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围绕这一终极目的。

有人也许会问,地球上难道不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吗?实际上,马斯克已经为解决地球上的问题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很多年前,马斯克坐下来问自己哪些事情对人类最重要。他推断,对全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最可能原因将是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气候变化。他进一步推断解决这个问题的两个最好的目标是汽车和住宅。所以他把自己的精力放在1)太阳能;2)电动汽车;3)电池技术。为此马斯克创立了电动车公司特斯拉,太阳能公司“太阳城”(Solar city),电池工厂Gigafactory。马斯克并不是唯一生产电动车的人,但他成功地将特斯拉打造成高档时尚、别人想要的电动车品牌。特斯拉也可以继续走高档路线,这样可以很快盈利,但马斯克想的更多的是把电动车带向大众,这就是价格亲和的特斯拉三型,为此他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令人感叹的是马斯克在过去十多年时间为解决全球暖化问题做的实事要比世界各国政府都多。有报告估计家庭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再加上自驾驶电动汽车的推广可以使人类在2030年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困扰人类的全球暖化问题可能迎刃而解。马斯克为地球做的事情够多了,别人还在考试,马斯克同学已经提前交卷。出门去爱做啥做啥,别人还能说什么?

火星的召唤

有网友问我马斯克为什么要把人送到一毛不长的火星上去。我的回答是“人类,至少部分人,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好奇心,他们想知道地平线之外还有什么。”正是由于这种情怀,人类的祖先在420万年前离开了丛林,开始在地上直立行走。正是由于这种情怀,我们的祖先在13万年前穿越西奈半岛的陆桥离开非洲散布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正是由于这种情怀,一代一代的华人离开故土漂流海外,东洋,西洋,南洋以及一切有人的地方。我们的近亲黑猩猩、大猩猩现在快要绝种了,因为他们的祖先认为在地面上有豺狼虎豹太不靠谱,还是树上安全。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就像东非的Great Rift Valley是人类的摇篮一样。但婴儿最终是要爬出摇篮,因为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马斯克读过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月亮是一位严厉的女主人》(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和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Foundation series),这些殖民月球乃至整个银河系的经典科幻作品对他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他在2017年TED会议上讲到:“有一些让你想要在早上起床并想活下去事情很重要,如果未来不包括[人类]生活在星星上,并且成为多行星的物种,我会发现[这种未来]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压抑。”既然人类扩张到其他行星是不可避免的,那他为什么不能成为第一个登上火星或至少是把别人送上火星的人?马斯克的火星计划并不是一个“面子工程”–把人送上去就打道回府。他想建立一个人类居住的可持续的火星绿洲(Mars Oasis)。这把NASA最雄心勃勃的计划都远远的甩在后面。

人类移民火星,除了象征性的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实用价值 - 马斯克是想人类留下备份。

人们都知道备份的重要性。你拍的照片,发的Moments留在手机里是不安全的,需要不时地备份到电脑上,最好能备到“云”里。火星的殖民地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使我们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人类只待在地球上依然不安全。单一事件就可以灭绝全体人类。这些事件可以是1)伽马射线爆发;2)巨型流星撞击地球;3)核大战以及以后的核冬天;4)无法控制的全球气候变化,5)新疾病突然爆发;6)机器人造反,等等。面对这一系列无法计算、无法防御的危险,人类最好的办法是把鸡蛋分散。火星以及其他行星上建立的能自我持续的人类栖息地是现代的诺亚方舟,万一以上事件发生,地球上人类灭绝了,火星上的人类可以重回地球。地球存在了46亿年后人类出现是一个奇迹,这绝对不是必然的,如果我们搞砸了也不会有下一次机会。人类应该珍视自己被给赋予的一个“亿载难逢”的机遇,做自己能力范围里一切事情确保物种的延续。

有关人类共同的可延续性的问题本来应该是由各国政府合作解决的,但不幸的是靠政府永远干不成。这并不难理解,地球上总有紧急需要处理的事情,移民火星恐怕不是政府想要赶快解决的问题之一。埃隆·马斯克,以一己之力,去弥补各国政府(特别是太空大国美中俄)的无能和失职,做他们早在几十年前就该共同做的事情。如果你认为他的努力不重要没有价值,那我真的是无言以对。

猎鹰带我去远方

2001年30岁的埃隆·马斯克刚卖了自己的公司,手里有几亿美元的闲钱。别人有钱买游艇买飞机,他却产生了要到火星上建绿洲的想法。马斯克试图从美国和俄国生产商购买能够带他去火星的火箭,他为此去了俄国三趟,最后还是空手而归。怎么办?马斯克想出了任何一个理工男都能想出的主意–自己DIY火箭。不就是火箭吗,有什么难的?2002年马斯克创建了太空X公司,自己出资一亿美元。在这以后,太空X公司做了很多事情,开发自己的发动机,火箭系列,为客户发卫星,为太空站补充物资,但去火星一直是公司最终的目标。工程师对马斯克说我们应该做这个这个,他总要问,这能帮助我们去火星吗?对于太空X的员工来讲,火星是在他们的DNA之中。这是一个理工男的专注,也是太空X公司能成功的秘诀。

马斯克解决太空探索价格太高的问题的方法是建造可重复使用的火箭。这原是个不用动脑子的主意。比如我对你说买一辆法拉利用了一次就扔了,要用就再买一辆,你会同意吗?可进入太空就是这样干的。不光是NASA,中俄欧洲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的。火箭重复使用是人类必须迈过的槛,没有绕开的可能。2015年,太空X公司的猎鹰9号(Falcon 9)完成了回收第一级运载火箭的壮举。2017年,公司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极火箭的重复使用。这一初步的成功已经给世界太空界带来了冲击,猎鹰9号的发射的平均价格是5700万美元,这个价钱不但比其他美国竞争对手低很多,甚至比中国长征火箭发射都便宜。中国人很明白,如果不搞自己的可回收火箭,不久的将来很可能被马斯克从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挤出去。

去火星还需要非常强有力的火箭。制造这样高精尖的火箭同时控制成本是个难题。马斯克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简化设计,因为简单化可以使产品更可靠和更便宜。比如火箭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猎鹰9号用了9台Merlin发动机使得火箭具有20吨的近地运载能力,而猎鹰重型(Falcon Heavy)使用了27台Merlin发动机使它得到3倍的推力。把部件简单化后重复多次的理念在电子工业是很常见的,马斯克将它带到航天界,同样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多个发动机的模块化设计也使得冗余成为可能。火箭如果只有两台发动机,假如一台坏了,发射基本上就完蛋了。但假如火箭有27台发动机,一台或数台出了问题不一定会影响发射任务的完成,这就是冗余的作用。当然控制软件需要根据故障做出调整,保证火箭能继续按照预定轨道飞行,但硅谷工程师对解决这类的问题是熟门熟路。

2018年2月,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成功使太空X公司具有了发送60吨到近地轨道的能力。马斯克实现把人送上火星的梦想又近了一步。猎鹰重型到底有多强大呢?作为比较,中国目前最大的火箭长征5号(中国的登月计划就靠它)的运载能力是25吨,最近一次发射还失败了。猎鹰重型成功的消息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比在美国还大。中国的环球时报评论到:“说得更直白一点,这次美国人是用纯粹的实力告诉我们中国人,为啥他们还是全世界最强的国家,以及我们和他们的差距还有多大”。中国人搞不清楚马斯克要去火星是啥套路,但他们很清楚60吨的运载能力意味着什么。

猎鹰重型并不是太空X公司的最大火箭,马斯克不久前宣布公司正在研制一种运力高达150吨的新火箭名叫BFR(Big f***ing Racket)。公司准备在2022年用BFR将建立基地的需要的物资运送到火星。人类征服火星的前景一片光明。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发生了社么?广东潮州、汕头一夜空城
2 中国老百姓恐怕真的要准备“吃草”了
3 上海楼市,打响第一枪
4 国之将亡,必有妖盐
5 主食吃多少关乎你的寿命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