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她是人人口中的“神童”,5岁出版诗集、13岁“破格”进入北大,16岁的诗便被编入教科书,18岁保送哈佛,27岁成为哈佛最年轻的博士毕业生。
可以说,她的人生几乎像开挂一般,但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
文化神童
“我的头发,是二十年来每天凌晨四点与陶渊明对话的月光!”
田晓菲在45岁时接受采访时,记者看着她满头白发提出是否后悔当初嫁给大25岁的美国导师!
田晓菲还声称自己的头发是献给学术,而不是“老夫少妻”的婚姻。
这段神童和外国研究汉学的教授结合,到底是一段怎样匪夷所思的爱情呢?
货真价实还是伤仲永?
在天津文联大院的一处简陋地震棚里,别的孩子追逐打闹,一个年仅四岁的小女孩却安静地坐在一旁,乌溜溜的眼睛紧盯着聚在一起吟诗论文的叔叔阿姨。
她就是田晓菲,文学之路的起点,充满了油墨和诗篇的独特气息。
1971年,田晓菲出生于哈尔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或许是家族遗传,她的血液里仿佛天生流淌着文字。
四岁那年,她随从事文字工作的父母迁居天津,文联大院的文化氛围成了她最好的启蒙课堂。
就在同龄人还在认字的阶段,田晓菲的名字已经印在了《天津日报》上——她的第一首诗作在此发表,惊艳众人。
这份天赋并未昙花一现。
在地震棚的耳濡目染下,田晓菲快速成长,八岁捧读《红楼梦》,灵光闪动间便能吟出令大人拍手称赞的诗句。
10岁连续出版五本诗集,“文学神童”的美名不胫而走。
她的才华甚至为她带来了珍贵的忘年之交。
著名作家柳溪(代表作《燕子李三传奇》)在报纸上读到她的诗后,专门找到田家,与这个小女孩畅谈文学。
两人年龄相差近五十岁,却能在诗词见解上惺惺相惜,成为文坛一桩美谈。
最终,所有的积累在13岁那年爆发。
凭借出色的诗歌才华,田晓菲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从地震棚走向了中国最高学府,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榜样。
天才不会埋没在北大,田晓菲依旧在才女的光环下发光发热。
天才是孤独的
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13岁的田晓菲找到了一本诗集。
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灵性与烂漫瞬间俘获了她。
这就是海子,一位15岁考入北大的天才诗人。
田晓菲循着地址找到中国政法大学,站在偶像面前时,她激动得满脸通红。
同样少年成名的海子在这个小姑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认真倾听她的困惑,悉心给予指导。
这段相遇让田晓菲找到了精神知己,她如干枯的泉眼找到甘露。
1987年,在北大的第九十个春天,田晓菲写下《十三岁的际遇》。
字里行间满是对母校的深情,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1989年春天的一声汽笛,碾碎了所有美好。
海子在山海关的铁轨上结束了自己25岁的生命,也带走了田晓菲对诗歌的全部热忱。
挚友的离去让她陷入长达两年的沉默。
笔尖干涸,诗心枯萎。她后来坦言:"海子死了,我觉得中国诗歌的某个时代也结束了。"
可以说,海子短暂的救赎她短暂的孤独。
1991年,从北大毕业的田晓菲做出了惊人决定:拒绝母校的留校邀请,远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深造。
那年她刚满20岁,带着破碎的诗心和未竟的追问,踏上了异国之路。
师生恋情
1991年,田晓菲继续赴美攻读学位,27岁的年龄成为哈佛史上最年轻的比较文学博士。
在哈佛大学求学的田晓菲,遇见了她命中注定的“知音”——斯蒂芬·欧文。
这位哈佛文学系的系主任,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中文名:宇文所安。
他是一个自称“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深入骨髓,不仅能说一口流利中文,对诗词的见解更是深邃独到。
田晓菲的笔名是“宇文秋水”,与“宇文所安”的巧合仿佛是天意。
两人因共同痴迷的中国文学而越走越近,从盛唐诗歌谈到南朝文赋,从李白杜甫聊到苏轼辛弃疾。
他们是师生,是学术伙伴,更是精神上高度契合的知己。
即使田晓菲毕业后,两人仍通过邮件频繁联系,无话不谈。
然而,这段关系即将迎来转折。
时年五十多岁的宇文所安,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子暗生情愫。
一日,他邀请田晓菲一同爬山,在下山途中,他郑重地向她表达了爱意。
但当时山风呼啸,田晓菲心思单纯,只顾埋头走路,竟完全没听清这句关键的求婚。
宇文所安见状,一改平日儒雅学者形象,情急之下竟像个毛头小子般,一把拉住她,带着委屈和急切质问道:“你为什么不理睬我如此郑重的求婚?”
田晓菲这才恍然大悟。
面对这位年龄与自己父亲相仿的导师的求婚,田晓菲陷入了犹豫。
她当时还有另一位追求者,这让她难以抉择。
出身科学世家的宇文所安,此时展现了他理性甚至“古怪”的浪漫。
他没有甜言蜜语,而是拿出做学术的劲头,用冷静客观的数字分析,将两位追求者的各项条件、优劣势逐一对比,逻辑清晰地摊开在她面前,请她做出选择。
这种前所未有的、充满哈佛特色的“数学求婚”方式,反而让田晓菲冷静下来。
她被对方的真诚、理智和独特的个性深深打动。
1999年,28岁的田晓菲与53岁的欧文结婚,并加入美国国籍。
这个消息传到国内,舆论哗然。
部分网友纷纷揣测“这是为了攀附资源”,妥妥地恋爱脑。
如此优秀的人,为何会留在美国。
就连田晓菲的母亲也是不同意,还表示非要嫁给外国人,邻居会戳脊梁骨。
但田晓菲不顾一切,认准的路就要走下去。
如今,站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田晓菲的身份早已不再是那个惊艳中国的文学神童,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2006年,年仅35岁的她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教职,成为东亚系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2018年,她的丈夫宇文所安荣获第三届唐奖汉学奖,这份荣誉背后也有她不可或缺的学术支持。
如今54岁的田晓菲,选择了与年少时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她将主要精力投入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数量显著减少,近二十余年间仅出版六部著作。
与丈夫宇文所安一样,她将毕生热情倾注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播上。
在外人看来,她的人生选择颇具特色,与丈夫坚持不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学术事业。
年仅半百却已白发显著,比同龄人显得苍老,但目光中透着学者特有的沉静与睿智。
可能她遇见灵魂伴侣的最高境界,话说你觉得呢?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你们这样玩死我” 于朦胧死前被吊窗外哭 |
2 |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
3 | 诡异!习张终于同框 习拍完照转身就走 |
4 | 两大灭顶之灾 习不敢再嘴硬 |
5 | 秘密出兵?曝 18000解放军抵俄参战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