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为什么非要卖给中国?其实,站在美国的角度,三年不卖给中国大豆,扩大国内内需市场,或者卖给欧洲亚洲的盟国不行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之一,其巨大的生产能力与国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错配,根据最新数据,2024至2025年度,美国的大豆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1884亿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28%。
这使得美国成为全球大豆供应的关键一环,但这一产量远超美国国内的需求能力,即便在创纪录的情况下,美国农业部预测2025/26年度美国国内的大豆压榨量也不过约为2.49亿蒲式耳(约合6000万吨),这仅仅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六成不到。
美国国内对大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榨油和作为动物饲料使用,尽管猪肉和家禽的产量巨大,国内对于大豆的需求仍然相对有限。
即使美国把大豆用于生物燃料,所能消耗的数量也不过仅仅是几千万吨,大部分大豆还是需要通过出口来消化。
随着大豆价格的波动和生产成本的增加,仓储费用、保险费用等支出也开始积压,美国的豆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旦大豆无法顺利出口,价格便会急剧下跌,甚至会陷入破产的困境。
美国政府曾尝试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或销售给其他国家来填补这一缺口,卖给其他国家的效果远远不足以弥补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例如,欧盟市场对转基因大豆的抵制,以及欧洲对替代蛋白的推广,使得其对美国大豆的需求增长有限,即便是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德国在2025年初的两个月中,仅购买了37万吨美国大豆,同比下降了11%。
此外,整个欧盟市场的总需求量远不足中国的需求,2023年,美国对欧盟的大豆出口量仅为490万吨,不到中国采购量的五分之一。
亚洲市场的需求同样未能弥补这一差距,墨西哥是购买美国大豆较多的国家之一,2025年前两个月的进口量为79.4万吨,但与中国同期进口的大豆量(327.9万吨)相比,相差甚远。
其他亚洲国家的需求增长也有限,例如日本的进口量逐年下降,甚至被埃及等国超过,即便将所有盟国的需求加起来,仍远远无法填补中国市场的缺口。
中国的需求是无可替代的,在2024年,中国进口了超过1.05亿吨大豆,占全球贸易量的60%以上,美国的大豆出口中,中国是绝对的主力市场,2018到2024年间,平均有60%的美国大豆出口都流向了中国。
2023年,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接近2500万吨,是对欧盟出口量的五倍多,中国的需求量和支付能力,使得其在全球大豆贸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大豆进口不仅仅依赖于需求量的庞大,还因为美国与巴西的大豆上市时间差异,美国的大豆通常在9月到次年2月之间上市,而巴西的大豆则从3月到8月之间供应,正好填补了中国市场的供应空缺。
此外,美国的生产与运输系统也具有明显优势,依托密西西比河的水运和成熟的铁路网,从农田到港口的运输成本低且效率高,而巴西等国家则面临着由于季节性天气等因素导致的运输瓶颈。
尽管如此,美国大豆生产商深知,失去中国市场将给他们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中国不仅是全球大豆需求的最大市场,还是美国大豆出口商的生命线。
在国内,大豆主产区如艾奥瓦、伊利诺伊等州的农民深受大豆出口的影响,这些州的选民和美国政治的紧密关系使得大豆出口成为了重要的政治议题。
2024年的美国大选即将来临,政治人物在争取选票时不得不考虑豆农的利益,在2018年的贸易战中,当中国暂停购买美国大豆时,豆农的收入急剧下降,许多人向政府施压要求补贴,而这只能缓解短期困境,难以解决长期问题。
若美国失去中国市场,豆农的困境将愈加严重,甚至可能影响选举结果,目前,美国仍在寻找替代市场,但全球市场并没有另一个像中国一样能够消化如此庞大需求的国家。
尽管印度尼西亚等国有一定需求,但相比中国市场,它们的需求量相对较小,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推动进口多元化,巴西等国家的市场份额逐渐上升,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占比也逐渐下降。
这种趋势加剧了美国豆农的焦虑,失去中国市场可能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无法消化的库存,而这将严重影响美国农业的经济生态。
美国的大豆生产与出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与全球化,但同时也暴露出全球市场格局的不稳定性。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凭借着庞大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成为了美国农业不可或缺的市场,这种市场依赖关系,让两国在经济与政治上都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相互制约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