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记者江夏编译报道:国际智库“欧洲外交关系理事会”网站日前刊登政策研究员斯坦泽尔(Angela Stanzel)的文章说,2013年以来中国开始大肆宣扬“新丝绸之路”,甚至展望了“丝绸之路旅游”前景。为实现新丝路计划,又提出建设全球性运输网络的构想,激励世界和中国合作,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
但中国如想使“新丝绸之路”成为现实,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开始重建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点,最初是在巴基斯坦。但几十年过去,进展有限。北京首创的“一带一路”构想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标是创造一个北方陆上走廊和南方海上走廊,把中国和欧洲联系起来。江泽民在1996年开始提出新丝绸之路概念,以后随着中国和中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各国经济合作关系增强,新丝路成为中国领导人的口头禅。从2013年开始,习近平作为中国新领导人,把陆上和海上新丝路概念综合起来,发展为更庞大的所谓“一带一路”构想。
新丝路迟迟不见成果,主要原因是巴基斯坦内部安全形势极不稳定。波斯湾口的瓜达尔港(Gwadar)仍然在建设中,预定今年开始营运。卡拉昆仑高速公路也在修建中,预计今年年底重新通车。去年9月,由于当地局势不稳,习近平取消了访问巴基斯坦的计划。今年4月习近平首次国事访问巴基斯坦,称赞中-巴经济走廊是两国双边合作关系的中心,宣布对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0亿美元。在习近平访巴的前一天,一个研究、规划中-巴经济走廊的两国联合智库,在海南宣布成立。北京借此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计划是认真的。
但中国和巴基斯坦过去的合作历史已表明,新丝绸之路概念只是新的乌有。近些年来,中国投资建设了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Hambantota),支持发展该国最大的科伦坡港和孟加拉的吉大港。在欧洲,中国国营企业拥有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少量股份,并在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营运港口码头。
中国还有悠久的铁路投资史。今天的新发展有经哈萨克斯坦连接俄国和欧洲的长途货运铁路线,如2011年开通的重庆和德国杜伊斯堡货运线;2014年开通的浙江义乌和马德里货运线;成都和波兰罗兹的货运线等。去年,中国、匈牙利、塞尔维亚宣布修建贝尔格莱德至布达佩斯铁路线,作为新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中国在亚洲、中东、非洲、欧洲的上述发展措施具有多重考虑,如地缘政治布局;更加接近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材料产地;开拓新兴市场;创造就业机会等。仅就最后一项考虑看,单单巴基斯坦的卡拉昆仑高速公路项目,就雇佣了一万多至两万名中国工人。
问题是谁将建筑所有这些公路、铁路、港口?谁会从中获益?谁需要这些新运输网络?全球各地大多数货物经海路运送,因为海运虽然慢得多,但比铁路或空运简单、便宜。铁路货运时间或许只有海运的的一半,但存在许多有待克服的障碍,如不同的测算体系、财政分担、不稳定的安全环境等。中国投资基础设施可能短期获益,但如果没有人敢于使用,设施长期的生存发展就成了问题。此外,从中国运到欧洲的货物越来越多,反向的货物将越来越少,而铁路运输必须靠双向的需求才能获利。
不论中国建设新丝绸之路的计划是否会在某一天实施,沿线国家在扑向中国提供的每个生意机会之前,可能需要更仔细地审查这些机会。看看中国的项目只是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还是为了长期利益,或者也会惠及他人?欧洲人在赞同成为中国新丝绸之路一端之前,应当弄清楚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