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这张照片的细节揭露了“莫斯科”号沉没真相

www.creaders.net | 2022-05-07 21:47:10  枢密院十号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共媒体枢密院十号: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后,关于它的沉没真相,外界猜测不断。美国海军学会网站6日引用美国情报技术分析专家的话称,“莫斯科”号沉没前的照片细节,揭示了事故真相。

  报道称,开源海军情报分析专家克里斯·卡尔森对“莫斯科”号沉没前的照片进行了仔细分析。他的结论是,“莫斯科”号遭到乌克兰“海王星”导弹袭击后,其火控雷达仍处于正常收起状态,并没有针对袭击做好准备。

  老司机首先要说明,目前关于“莫斯科”号爆炸起火原因还没有定论。乌克兰方面表示该舰遭到两枚“海王星”导弹袭击,西方媒体也大都倾向于这种说法,而俄罗斯方面对此避而不谈。

  但不管“莫斯科”号是不是遭到乌克兰导弹袭击,这张照片还是揭示了很多内容。

  报道称,爆炸起火的核心位置(卡尔森认为就是乌克兰导弹命中位置)位于这艘军舰最脆弱的地方——吃水线上方的动力舱室。动力舱室遭到攻击,很可能会对提供动力的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造成重大损害,并可能使主轴扭曲,从而对减速齿轮造成损坏。”“动力系统的严重损毁可能导致船上的所有电力损失,并可能使自动损坏控制设备失效。”

  卡尔森表示,原本“莫斯科”号就是一艘服役近40年的老舰,再加上动力系统失效导致损管设备无法使用,以及俄罗斯海军在损害控制方面的训练不足等综合原因,使爆炸后的火灾无法控制(失去动力还可能导致无法用水泵及时排出进水),最终导致这艘巡洋舰沉没。

  至于外界关注的为何“莫斯科”号没有能拦截“海王星”导弹,卡尔森认为,首先是该舰的对空搜索雷达可能没有发现掠海飞行的乌克兰导弹。“作为黑海防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意味着‘莫斯科’号遇袭时,两部主要空中搜索雷达正在运行,但它们很难监测到掠海飞行的小型导弹。或者说,即便俄舰发现了导弹,也来不及使用防御性武器,因为照片显示,该舰的火控雷达仍处于收起状态”。

  按照卡尔森的说法,“莫斯科”号遇袭后的照片显示,舰艉的火控雷达仍朝向后方“处于正常收起位置”。这是该舰没有启动防空系统的典型状态,此前它在港口停泊或参加阅兵时,火控雷达就朝向后方。

  此外,他还表示,虽然“莫斯科”号的“黄蜂M”点防空系统性能陈旧,但理论上仍可以用来拦截“海王星”导弹,但正如很多人都注意到的,该导弹系统也处于收起状态,“如果不运行它,点防空系统就不会发挥作用。”

  不过老司机倒是认为,这种说法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能证明“莫斯科”号沉没与遭到乌克兰导弹袭击有关——比如是该舰自身管理问题导致船上大火,无论是火控雷达还是“黄蜂M”导弹也都没有必要启动,对吧?

  至于说为什么乌克兰能准确定位“莫斯科”号的位置,卡尔森表示,事发前后俄舰船员曾观察到乌克兰的TB-2无人机。“它们配备了光电系统,能通过数据链向海王星指挥系统提供足够的信息”。还有报道称,美国海军P-8A巡逻机在袭击发生前就在该地区,表明美国可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详细的目标信息。

  卡尔森却极力撇清美国与此事的关系。他说,虽然美国巡逻机可以让乌克兰军队大致了解“莫斯科”号的位置,但它无法向海王星提供必要的跟踪信息,因为 P-8的数据链与乌克兰方面并不兼容,不可能通过数据链路直接向乌克兰人发送目标数据。

  老司机注意到,他的说法与美军官方的表态相同。在《纽约时报》近日报道美军向乌克兰提供了俄军将军的情报之后,五角大楼发言人约翰·科比否认称,美国与乌克兰分享情报是“有限度的”。

  但关于P-8巡逻机到底有没有能力向乌克兰军队提供“莫斯科”号的目标信息,老司机并不认同卡尔森的说法。因为越来越多的各方报道显示,从2014年乌克兰军队重建开始,乌军就大量接受北约培训,并广泛使用北约提供的数据情报,包括直接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E-3预警机的情报。因此采用标准北约数据链的P-8巡逻机,没有理由不能向乌克兰“海王星”导弹发送俄军舰艇的准确数据信息。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人民币突然跳水 发生了什么
2 不可思议 “习近平”消失!
3 黑天鹅突袭 北京守不住了
4 暴跌第一城,从4.5万每平跌到1.3万每平
5 已确认离世,年仅29岁……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