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SpaceX炸几个火箭算啥 这才刚开始

www.creaders.net | 2023-04-28 17:52:42  九边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马斯克的火箭炸之前,就跟航天院的小伙伴仔经常聊这事,他也跟 SpaceX 的同学有联系,是的,SpaceX 里有大量华人,而且就是咱们国家读完大学过去的。

航天院的小伙伴也基本能达成下边的俩共识:

1. 第一次成功概率基本为 0。因为那个星舰之前一直炸,大家可以搜一下," 星舰爆炸 ",一口气看个够。这次星舰和超重型火箭合体,相当于一次 " 联合 " 测试,哪怕敲过半年代码,就知道这种联合测试第一次就成功的概率几乎为 0,总会出点问题。

2. 多试几次,肯定能成。

我知道有小伙伴看了这个说法不高兴,其实工程上的问题向来都是这样,如果大方向没啥问题,多试几次,总能找到一条路。

再扩展下,你会发现绝大部分事情最难的就是让你多试几次,对应的就是试错成本,如果你家里有钱让你反复试,你大概率也能成。马斯克现在不用担心钱的事,而且第一次测试的效果还不错,所以多来几次,估计就成了。

那个火箭成本并不高,我看有人说是 30 亿美元,其实是前期的研发总投入。有点像花了 30 亿搞了个工厂,产线上下来的车是 300 万一样,现在立的那根火箭,其实就是产线上下来的产品。

对于马斯克要搞成这事,很多小伙伴听了很不舒服,其实没必要,至少我认识航天院那边的人整体还是挺乐观的,因为马斯克的成功,大概率会对中国的决策模式形成一定的压力,倒逼我们快速跟进。

主要是大家不了解体制内的决策流程,混过体制你就知道,如果你石破天惊提了一个牛 X 想法,大概率会被否了。

原因很多,比如说你只是提了一个想法,对于领导来说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且更麻烦的是风险,大机构里的人天然倾向于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如果领导给你批了,将来迟迟不出成果,一直测试失败,可能他的位子也保不住了。

此外还有个关键问题,人越老,观念越固化,这是没办法的事," 思想开放 " 这事对于年轻人都比较稀缺,对于老年人就更那啥了。

所以在《三体》里,大刘设计了一个章北海狙杀老航天的剧情,这事其实在航天领域算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说想实现什么新东西,必须得那个老头和他的徒弟都走了。

当然了,大刘也说了,老航天的地位是当初他们筚路蓝缕用极低的成本闯出来的,只是时代最终还是年轻人的。

而且这也不是咱们的问题,美国那边 NASA 也一样。苏联崩溃后的几十年,NASA 一直纸上雕花,啥也没搞出来,总体感觉是倒退的。

马斯克能做成,和十几年前 NASA 的一次体制改革有关。

当时新领导要搞 " 年轻化 ",培养了一堆年轻官僚,年轻官僚们急着想做点事,所以他们在老头们非常喜欢的轨道科技、波音之外选中了年轻的 SpaceX,SpaceX 需要的钱很少,于是项目顺利被通过。

给钱给订单之后,加上马斯克野兽般的想象力,很快就牛 X 起来,打了老头们的脸,给了年轻官僚们业绩,证明他们当初是对的,年轻官僚们有了更多话语权,于是马斯克接到了更多的订单。

那国内航天院的人怎么看待这个事呢?

一句话:马斯克做的,我们都会做。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其实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有研究员就提出来火箭回收的想法,事实上你要仔细研究,会发现早在苏联时期就提出来了,再查下美国那边,发现肯尼迪时期也提出来了。但是无论是当时的苏联、美国,还是中国都没给批。

为啥呢?

多简单啊,这个操作设计一系列极其复杂的控制技术,万一试一下发现前边是个大坑,填不满那种,到时候怎么办?果断放弃相当于承认自己计划失败了,弄不好领导简历上就多了一个黑点。如果继续填,填了很多后再失败,那更惨。

于是老头们都选了保守路线,也就是说,现在的方案那么成熟,搞啥自行车,要啥可回收火箭,你爹是赫鲁晓夫吗?你能拿到经费?多说一句,赫鲁晓夫的儿子确实是火箭专家,不过他也没提这么大胆的方案。这人苏联解体后移民美国,后来在家里头部中枪死了,警方说是自杀。

所以 " 火箭回收 " 这么明摆着的方案竟然一直到马斯克才去搞。NASA 的老头们尽管觉得纯胡闹,但是也管不着,毕竟又没花 NASA 的预算。

这也是为啥之前马斯克搞可回收火箭的时候,国内嘲讽声一大片,说是没必要。但是这种声音这两年没了,因为这两年我们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这项技术。

还有那个多发动机并联方案,也就是火箭底部密密麻麻一堆发动机,如果真追溯,最早宋朝人就在他们的弓箭上搭载了多个火药助推器,后来苏联人以举国之力去搞,炸到苏联人怀疑人生,最终搞了个寂寞。把其他国家给吓坏了,这样明摆着的方案也没人再去搞,一直到马斯克出现。马斯克搞定后,我们现在也开始搞了。

为啥之前马斯克不搞,我们也不搞呢?

老领导可能有自己的考虑不给批新项目,直接加一句 " 预期不明,请继续理论研究 " 就驳回了。但是现在不行了,人家已经成了,你还预期啥预期?赶紧打钱!此外路线验证是很难的,一旦路线被确认成立,接下来就容易多了。

同理的是那个星链,直到现在,微博上还有几个自称通信专家的还在攻击那玩意,说是没啥用什么的。其实已经没啥可攻击的了,现在很多沙漠、海事船上都装备了星链的终端,由于用户太多,之前发射的卫星不够用了。马斯克正在策划更大规模的卫星发射,那个星舰一开始就是准备发星链卫星的。

而且很多小伙伴不知道,很多地方其实是没信号的,我这两天不在青海跑环线嘛,很多地方都没信号,那些做地质探测的也都带着卫星电话,很多跑跨洋贸易的海船也都买了星链终端。

更关键的是,星链还有重大的军事作用,很多人经历了一个 " 否定,接受,恐惧 " 的过程。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说风凉话归风凉话,马斯克做的确实没啥问题,他做的我们也都会跟。

火星也是一样的,国内很多人在嘲讽马斯克,说他尽瞎想,为啥不去搞沙漠非要搞火星?

咱们完全可以把话撂这里,用不了几年我们也要去登陆火星。

上火星这事你说它有啥道理没?

现在也说不出什么明确道理,但是就跟早期的大航海似的,你得出去看看,扩展新边疆,边疆意味着不确定性,不去扩张你咋知道那里有啥。

为啥我们经常说郑和那么大的船队,跑出去七次搞了个寂寞。为啥哥伦布达 · 伽马他们的舢板却能折腾出来那么大动静呢?

其实答案就在问题里,就是因为哥伦布他们玩的是舢板,而不是海上巨无霸,如果西班牙也搞郑和那一套,也玩不下去,跑几次说不定也被叫停了。因为持续负收益,根本没法继续。反倒是民间的海上贸易从没停过,他们的船逼格低,但是有利润,也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西方大航海能成功的关键,就是他们成本太低了,以至于每次出海收益都是正的。既然有利可图,那就会形成一个正反馈,吸引更多的人去做,这种指数增长是很可怕的,很快全世界到处都是白人殖民者。

回到马斯克去火星这事,其实参考下欧洲大航海就知道了,当时欧洲人在新大陆无非做两件事:种地和挖矿。但是他们出发前就知道自己要去干啥吗?当然不知道,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先低成本走起来,不行再换方案。

这其实也是我们现实里逆袭的几个套路之一,低成本尝试新东西,看看有没有盈利点,有就一直做下去。有人说为啥不去搞沙漠?因为沙漠已经被研究透了,确实没啥机会。火星不一样,代表着无限可能,最起码的一点,那里有很多矿,还有充足的 " 氘 ",这玩意在地球上非常贵,而且是尖端科技必需的原料。

可能在探索火星过程中,发现别的什么东西。比如哥伦布最早是要来中国的,最后中国没找到,却找到了美洲,本来想找金子,却找到了银子,还有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棉花可是后来工业革命的基础。

也就是说,只要做的事收益比成本高,这事就能循环起来,规模会呈现指数级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在哥伦布这个精神病坚持要去美洲之前没人意识到,包括哥伦布自己。

所以说现在再看马斯克干的事,就很清楚了,一方面要把成本使劲往下压,只要成本足够低,将来在火星上任何发现可能都会形成正收益,只要收益是正的,那就好说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资源都会投向火星,用不了几年就会天翻地覆。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很明显了,火星探索必须得跟,而且也得想方设法降成本,不能重演上一次大航海的悲剧。而且正如上次大航海一样,无数的帆船驶向大海,也会有无数的舰船葬身大海,这个几乎是必然的。所以我在标题里说这才是刚开始。

现在坏消息是美国整体是领先的,我说这个很多人肯定不爽,其实大家想想,美国研发出来 F1 火箭的时候,咱们还在研究仿制苏联步枪,美国研发出来土星五号的时候,咱们正在忙活上山下乡。现在中国给航天领域的投资都没法跟美国比,如果加上历史沉淀,那确实是有差距的。

而且美国的航天业,绝大部分供应商都是市场上的企业,他们都有盈利,不用财政养。

也没办法,谁要我们起步晚呢,能有现在这个状态已经很夸张了。

不过技术差距不是问题,关键是态度。

就比如英国其实在大航海时代是个后知后觉的角色,等它结束内乱,才发现西班牙在美洲已经经营了上百年。赶紧也组织了海盗,哦不,组织了船队去探索新大陆。不过去了美洲才发现好地方都被占了,比如现在的巴西,英国人只好殖民北美。北美现在被吹得不成样,其实当时是很差的,又是龙卷风又是寒潮,一个冬天经常冻死一半的殖民者。

可是英国人凭借着极致的务实和坚韧,硬是闯出了自己的天地。在英国人眼里,你比我强的地方,我就吸收,变成我自己的,然后打败你,最后它成了终极赢家。

所以说吧,国人的心态还是要开放一些,别人的优点我们就要拿来用,用好了,谁关心那玩意一开始到底是谁的?比如高铁,现在提起来那就是中国高铁,谁能想到最早咱们是从日本引进的。

对于未来,没啥可怀疑的,五百年前的大航海最终演变成了英法两个巨头的角逐。现在这场大航海打从一开始,就是巨头的游戏,只有中美欧三个玩家,可能还有一个印度,其他的都是围观群众。

也没必要在意谁早一点谁晚一点,最早玩转大洋的是西班牙人,最终还是输给了入场晚了上百年的英国人。中美的技术有差距,但是并不大,尤其是技术方案确定后,追起来非常快。前提是不能搞封闭,搞闭门造车。

最后一件事,就是对失败的容忍度,这个极其关键。干过几年工程的都知道,新方案落地,没啥好办法,只能是一遍一遍地尝试,开始几次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避免不了的。国内很多人对马斯克很苛刻,对咱们自己更苛刻,比如前几天蓝箭刚发射失败了一次,网上一堆嘲讽,这个真没必要,这个毛病真得改,不然接下来会自缚手脚。

关键还是那个老问题,开放,务实,尊重人才,尊重市场,善于学习善于吸收,没啥做不成的。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沈冰自述》揭露曾庆红、江泽民和宋祖英的
2 习近平大权旁落,温家宝出山救党?
3 一纸令下!工资,要全面上涨了?
4 “中国国庆酒会乏人问津 0:8完败…”
5 胡锦涛“露面”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猝逝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