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俄乌战争在2023年结束?忽然现出一线曙光

www.creaders.net | 2023-07-02 20:53:45  大纪元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乌克兰军队从6月7日夜间正式发动反攻至今,每天都在多个方向上保持低强度的攻势作战,并不断取得进展。俄军似乎疲于应付,始终无法阻止乌军的攻势,更未能组织起大规模的反击,在兵力仍然占优的情况下,似乎没有还手之力。瓦格纳兵变带来的冲击,恐怕令俄军在战场上更加捉襟见肘。

乌军稳步推进 继续隐藏主攻方向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透露,乌克兰军队正在反攻中穿越困难的雷区,目前从每天推进约500米变为每天推进约2,000米。他预计乌克兰的反攻行动可能持续长达10周,也提醒乌克兰的反攻将是一场漫长且可能代价高昂的行动。

俄军最初宣传击毁了乌军装备的西方坦克、装甲车,但类似的消息越来越少。乌克兰军队仍未投入大量兵力进攻,而是稳扎稳打,更多乌军小分队可能一面向前推进,一面在实施大面积的排雷行动。

乌克兰军队仍然在至少三个方向上维持攻势,并持续取得进展。乌克兰总参谋部称,已经在东部的巴赫穆特方向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开始进行更广泛的进攻。同时,乌克兰军队继续在扎波罗热西部地区反攻,也在扎波罗热和顿涅茨克之间的地区连续进攻。乌克兰军队仍然在隐藏真正的主攻方向,令俄军琢磨不透、始终担忧顾此失彼。

2023年6月30日乌克兰境内战略态势图。乌克兰军队持续在南部和东部的三个方向展开反攻。(英国国防部)

乌克兰总司令扎卢日尼将军表示,尽管缺乏必要的资源,乌克兰军队仍继续向乌克兰东部和南部推进,并在战斗中继续使用西方提供的装甲车和坦克;但他也呼吁,乌克兰需要飞机来支持其反攻行动,目前仍然缺乏空中优势。

美国最新向乌克兰提供了5亿美元援助,包括增加提供装甲车和各式武器弹药。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布莱德利战斗装甲车已经有154辆,配备25毫米链炮和拖式反坦克导弹;史崔克步兵装甲车已经有125辆,配备30毫米链炮或40毫米榴弹发射器;M113装甲运兵车已经有300辆;M1117装甲运兵车250辆;防地雷战术车辆超过500辆。

这些车辆都是乌克兰军队突袭俄军战壕的必要装备,应该也确保了乌克兰军队的持续反攻能力。相比之下,曾经号称装甲洪流的俄军部队似乎失去了踪影。

2023年6月20日,乌克兰第57旅第42营的士兵在东部顿涅斯克地区参加演习。(Genya Savilov/AFP via Getty Images)

俄军的装甲部队哪去了?

乌克兰反攻已经快一个月,俄军战报多次称打退了乌克兰的进攻,并进行了局部反攻;但目前为止,俄军无法阻止乌克兰军队每天在多个进攻方向上的推进。俄军应该不断在调动部队向前线增援,但始终没有看到俄军装甲部队向乌克兰军队展开大规模反击。

俄军知道乌克兰迟早会反攻,但似乎仍然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按正常逻辑,俄军预备队中应该有一只机动的装甲部队,能够迅速驰援前线,并有能力发动反击。乌克兰军队突破俄军防线后,短期内难以构筑强化的阵地,若俄军装甲部队实施强力反击,乌克兰军队可能暂时退却。

在双方激烈的拉锯战中,前线的战壕应该反复易手,但类似的情况好像并未发生。外界更多看到的是,乌克兰军队每天都在向前推进,推进的距离应该与乌克兰反攻投入的力量有关,与排雷的速度有关;也与俄军的防守强度有关。

情报显示,俄军防守后方一直有兵力调动,但似乎都在各自负责的区域内重新部署,没有看到组建出一只跨区域、有战斗力的机动装甲部队。俄军看起来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乌克兰军队在至少三个方向上同时展开反攻,应该令俄军各部都忙于各自区域的防守,无法抽出兵力互相支援。俄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数量已经大量缩水,但俄军前线指挥部似乎没有下令把现有的坦克等集中使用,这可能牵涉到不同单位之间的重组,大概难以实施。

乌克兰军队没有投入全部力量反攻,一方面在寻找最佳突破口,另一方面应该也在观察俄军的动向。若俄军各部继续自顾不暇,乌克兰主力就可能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发出致命一击。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被炸后,下游河道变宽,乌克兰军队从南部赫尔松地区的反攻受阻,但仍派出小分队乘坐小艇过河骚扰俄军,也从被炸断的桥梁处实施小规模渗透。俄军不得不出动部队应战,还使用导弹把已经坍塌的大桥又炸了一次,防止乌军小分队的袭扰。

乌克兰军队四处佯攻,令俄军不敢掉以轻心。据悉,俄军正在克里米亚重新布置防线,应在做最坏打算,万一乌克兰军队从南部突破,南部俄军可能会向克里米亚退守。

6月22日,乌克兰军队炸断了克里米亚和赫尔松地区之间的琼哈尔桥,切断了俄军南部最短的一条补给线,车队通过另一条补给线的时间估计会增加50%。若俄军在乌克兰南部失守,克里米亚也不见得能守住。

2023年6月22日,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斯维亚托吉尔斯克镇内一辆被摧毁的俄军装甲车。(Genya Savilov/AFP via Getty Images)

俄军失去类似瓦格纳的炮灰部队

6月24日,瓦格纳集团忽然进军莫斯科,但又迅速撤兵。一场政变很快收场,但俄罗斯国防部没法再指望瓦格纳在前线战斗。瓦格纳实际正在被遣散,不少成员可能会被处决,据悉莫斯科已经下令实施针对瓦格纳首领普里戈津的暗杀行动。与瓦格纳有关的俄军军官恐怕也会被清洗。

波兰预计,可能有大约8000名瓦格纳集团士兵逃亡到白俄罗斯。若果真若此,再加上自行回家、逃亡和被关押、处决的士兵,俄军可能立刻失去了万余兵力。瓦格纳军队曾在乌克兰东部不惜代价进攻巴赫穆特,损失惨重后撤离前线。

如今,俄军恐怕再没有类似的部队可以投入前线当炮灰。眼看着乌克兰军队在三个方向上反攻,俄军士气应十分低落,没人愿意轻易付出生命,无谓地坚守阵地。

俄军预备队应不断被派上前线,但抵挡不住乌克兰的反攻,似乎也组织不起像样的反击行动。瓦格纳兵变还可能严重影响俄军的指挥结构,防止兵变恐怕成了目前最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俄军将领可能因不被信任,也会变得情绪低落。

克里姆林宫是否还能维持接下来的消耗战,大概在俄军内部也会产生怀疑。若莫斯科最终被迫撤兵,现在更不会有人愿意搭上自己的性命。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新的报告评估,俄罗斯2023年的军费预算约858亿美元,已经相当于俄罗斯GDP的4.4%左右,这还不包括一些机密预算项目。俄军到底能耗多久,目前仍是未知数;但中共已经放风,不反对乌克兰收回克里米亚。中共高层估计判断俄军会败,也不打算公开向俄罗斯大规模提供军援了。

2023年6月20日,乌克兰第57旅第42营的士兵在东部顿涅斯克地区进行壕沟战演习。(Genya Savilov/AFP via Getty Images)

消耗战角色互换

转眼间,俄乌战争在2023年又跨过了半个年头,战局已经大变。

2023年头几个月,俄军在乌克兰东部不断展开攻势,新征召的30万人几乎全部投入了乌克兰战场,意图消耗乌克兰军队有限的力量。然而事与愿违,乌克兰军队顽强抵抗,俄军付出重大伤亡后,只占领了微不足道的土地。俄军伤亡远远超过乌克兰军队,最多时曾达到7:1。

尽管如此,俄军仍一直维持攻势,寄望于牵制乌克兰的反攻行动。俄军装备继续遭受损失,无法及时得到补充。俄军有限的导弹攻击基本用于打击乌克兰后方,没有用在前线。俄军没能达到消耗乌克兰军队的目的,反而消耗了自己,也没能阻止乌克兰的反攻。

美国和北约国家向乌克兰提供越来越多的武器,并为乌克兰培训了9个旅的新军,乌克兰自己至少又准备了3个旅,积蓄了有效的反攻力量。当俄军攻势成为强弩之末时,乌克兰军队开始正式投入反攻。

俄军已经没有多少本钱继续消耗,目前只能乞求在现有战线上与乌克兰对峙,但乌克兰军队誓言将俄军赶走,掀起了新的消耗战。

乌克兰军队正获得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北约也加紧帮助培训兵员,如今乌克兰比俄罗斯更有本钱打一场反攻消耗战。过去近一个月里,乌克兰军队开始占据主动,俄军只能被动防守,但无法阻止乌克兰的攻势。

乌克兰军队为避免更大的伤亡,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仅投入少部分力量,在多个方向上展开低强度攻击,但每天都在取得进展,不断站稳脚跟。一旦乌克兰前锋部队跨过俄军部署的大片雷区,乌克兰主力部队就可能迅速突进,对局部的俄军防线后方或侧翼形成包围之势;主攻方向可能是南部,也可能是东部,还可能是东部与南部的结合之处。

俄军随时可能支撑不住,中共看在眼里,已经开始疏远莫斯科,提前准备和可能的战败者撇清关系了。

2023年6月23日,乌克兰士兵穿戴防爆装备在东部顿涅斯克地区排雷。(Stranger/AFP via Getty Images)

结语

乌克兰军队的低强度攻势可能持续到秋天,但俄军防线可能坚持不到秋天,莫斯科也随时可能被迫放弃。

俄军前线战事不利,后方却闹出内乱,可谓再次犯了兵家大忌。莫斯科政局若再有风吹草动,不排除前线可能兵败如山倒,从而导致更大的变局。

兵变吓坏了克里姆林宫,也吓坏了中共;北约和乌克兰却提前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在反攻的消耗战中势必更有信心。

原本外界看不到俄乌战争在2023年结束的可能,如今忽然现出了一线曙光。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发生了社么?广东潮州、汕头一夜空城
2 国之将亡,必有妖盐
3 中国老百姓恐怕真的要准备“吃草”了
4 上海楼市,打响第一枪
5 主食吃多少关乎你的寿命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