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有地位、有钱也逃… 中国人涌入日本

www.creaders.net | 2024-05-27 16:45:24  朝鲜日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长期旅日的中国人一年内增加了6万人,突破80万人。

      不断有新闻报道中国富裕阶层资产家和知识分子阶层移民日本的热潮。《华尔街日报》(WSJ)5月3日详细报道了购买俯瞰东京湾的江东区某高层公寓后移民的广东深圳40代中小企业家的事例。《产经新闻》5月11日报道称:“每4名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中就有1名是中国人。长期旅日的中国人出现暴增的趋势。”

  截至去年年底,在日本长期居住3个月以上的中国人人数为82.2万人,比2022年底(76.2万人)增加了6万人。中国人长期居留人数在2019年突破了80万人,此后呈减少趋势,2022年开始再次迅速增长。

  过去长期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以非法滞留者居多,但现在很多人购买了东京市内的高级公寓,以家庭为单位进驻日本。越来越强化的权威主义体制、即使只出现一名患者也封锁整个公寓园区的动态清零等措施,让疲惫不堪的资产家和中产阶层似乎选择了日本作为出路。

  趁着日元贬值购买便宜的东京公寓

  过去,中国移民选择去美国、加拿大、欧盟(EU)等西方国家。对被称为亿万富翁的富豪们来说,新加坡是第一目的地。香港居民主要去容易移民的英国。但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前往日本的中国人也大幅增加了。

  中国资产家和中产阶级前往日本的背景之一是创纪录的日元贬值。日元贬值的速度比人民币快,东京的公寓价格比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大城市便宜多了。

  俯瞰东京湾的江东区丰洲地区高层公寓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20万日元左右。相反,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大城市的公寓每平方米200万日元左右。东京便宜40%左右。

  中国因房地产泡沫破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寓价格呈下降趋势。因此,在进一步下跌之前处理中国的房地产,然后转入相对便宜的东京、大阪等地公寓的中国资产家越来越多。日本购买住宅的相关限制较少,而且很容易租赁,因此购买并租赁多套公寓的中国人也不在少数。

  官媒记者:“对动态清零绝望”

  有分析认为,不能单纯地从投资的角度看待日本移民潮。过去在日本工作或有留学经验的中国人以租赁为目的购买日本房地产,但现在没有在日本居住经验的中国人带着全家住进购买的公寓的情况大幅增加。 东京指南针资本联席董事长邵懿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表示:“连日语都不会说的中国人和家人一起入住生活的比率在上升。很难单纯地将其视为追求投资利益。”

  日本移民潮从3年前的2021年起正式开始,据说受动态清零政策的影响很大。就是说,他们意识到即使再有钱,人脉再好,也无法享受基本的人权。

  去年移居日本的一位中国官媒记者在年初接受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采访时表示:“过去宣传政府政策时,享受了富裕和成功,但看到动态清零政策,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使有职位、金钱和人脉,也无法满足基本的旅行自由和生活需求,我对此感到绝望。”

  两年前,一名中国男子带着两个上初中和小学生的子女移居日本,在接受日本《现代商业周刊》采访时也表示:“虽然有足够的钱把两个孩子都送到国际学校,但由于动态清零当时公寓小区被封锁,全家人都在挨饿,所以我们决定移民。我卖掉了在中国拥有的两套公寓中的一套,来到了日本。”

  以教育为目的的移民也暴增

  教育也是日本移民的一个因素。有很多名牌公立小学的东京文京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人口为6498人,在过去的5年里增加了57.6%。中国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3S1K”一词,指代诚之、昭和等该地区的4所小学。

  除此之外,选择日本作为移民地还有很多原因。最大的优点是距离中国不远,可以方便地乘坐飞机往返。就是保留在中国国内的基础,只把居住地改为日本。此外,干净的居住环境、安全的治安、同样是汉字文化圈等也是优点之一。

  随着中国人的涌入,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上涨势头。市场调查公司东京鉴定公布的东京市中心6区今年2月70平方米公寓平均预期销售价格为1.138亿日元,比1月份上涨了2.2%。连续13个月刷新了2002年统计以来的最高记录。

  拥有滑雪场较多的的北海道富良野度假村和别墅需求大幅增加,去年住宅用地价格上涨了27.9%,是日本各地区中地价上涨率最高的地区。

   0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