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定居少 香港为何留不住内地人才?
【万维读者网】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人才争夺战,港府近年频频出招,积极招揽中国内地大学生赴港读书,然后留港定居工作。但“东方之珠”的不断褪色,却为这项措施的成效打下了一个大问号。
据联合早报报道,2002年,香港8所大学首次在中国内地招收自费本科生。今年,招生的范围更扩至1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掀起了一阵报考的热潮。
越来越多内地学生
选择入读香港高校
据了解,今年申请报考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浸会大学、理工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的内地学生人数,都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以上。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选择入读香港高校呢?在今年9月入读香港浸会大学的杭州学生应豪坦言,香港高校的学历为国际承认,学生去国外名校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大,是吸引内地生的最大诱因。
应豪说:“内地的大学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尤其是名牌大学,要申请奖学金去外国深造十分困难。”
所以,尽管每年要花6万港元(约1万3100新元)的学费,但应豪全家人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去香港读大学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可能更有益,还是决定让应豪到香港读本科课程。
事实上,香港的多所大学每年都约有不少于10%的学生,作为“交换生”(交流学生)到海外名校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学习活动。以中文大学为例,它每年与140多所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流计划,目前这类交换生有400多名。这也是内地生希望到香港读书的另一个原因。
有鉴于这种现象,再加上全球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港府近年也开始把吸纳人才政策的对像瞄到这群人身上。三种计划招揽人才
目前,香港共有三种招揽人才的计划,包括投资金额需要最少650万港元的投资移民计划、输入大陆专才计划(申请人为中国内地人士)及一般就业政策(申请人为海外人士)。
较早前,港府宣布,从明年起推出新的入境计划,中国内地人才不再需要先得到香港雇主聘用,就可以到香港居住一年寻找工作,然后申请在港定居。有学者认为,这项新政策正是为内地精英学生量身订造的。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香港与中国内地的交流愈来愈频密,加上两地经济发展此消彼长,这项政策是否能够吸引在港读书的内地学生留港定居,却成为一大疑问。
申请定居人数少
据香港入境处数字显示,2004年持单程证赴港的内地人士共有3万8072人,平均每日104人,换言之,每日156名单程证配额上限中,竟然有52个单程证名额没有使用。这正好反映了越来越多内地民众觉得香港不再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国际大都市,以致申请赴港定居的人数少。
对于这些赴港读书的内地精英学生,他们眼中的香港,更是如此。
较早前,香港浸会大学与香港青年协进会合作举办了一项名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活动,安排这些内地赴港的大学生参观及访问当地少数族裔、摊档小贩、吸毒人士,甚至性工作者,予他们认识香港社会的真正一面。
11月3日晚上,在香港青年协进会会址,这些内地大学生开了一次总结会,分享各自对香港的看法。
内地生之一的秦思说:“想不到香港的贫富悬殊情况竟然会这么严重,这是我来香港之前根本无法想像得到的。”
她说,在参观的过程中,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经过油麻地庙街时,竟然发现有许多吸毒人士在街上游荡,四处公开找人筹钱买白粉。这种情况在内地根本不可能出现。
另一位内地生王尔淳则对港府规管性服务工作的做法很反感。他说:“性工作者也是人,既然香港法律不认为从事性工作是犯法的,警方为什么要处处打压这群人,要她们被迫受黑社会的压迫呢?这种社会对弱势社群真的很不公平。”
另一位内地生小陈总结说:“本来就没有想过会留在香港定居,这次看到这么多的负面现象,更加促使我立下这个决定。”
的确,港府提供的资料也显示,过去两年,通过不同计划获批准赴港工作的海外及内地专才共有4万7972名,但当中只有365名为修毕经当地评审全日制学位或以上课程的内地学生,反映在香港读书的内地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后,并没有如港府期望,选择留港工作和定居。
这种现象,实在值得港府深思。(戴庆成)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