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香港---尽管香港经济止跌回升,尽管曾荫权政府支持率高于董建华时代,尽管香港民主党支持度一直下滑,但12月4日一次争取普选路线图的游行仍得到数以十万计市民的支持。北京希望曾荫权能说服民主派接受港府政改方案的愿望已告落空,球又踢回北京一边。值得玩味的是香港特首曾荫权在4日对事件的回应。
亚洲时报方德豪报道,12月4日的游行主题是争取普选时间表。根据香港“小宪法”《基本法》,特区政府要在适当时候检讨2007年以后的政制安排,最终达到普选的目标。

这次再有不少于10万港人上街,意味著要求一个普选时间表的意见获得强力的民意支持。应该指出,这次游行背后,其实隐含香港政府和民主派的角力。对香港政制发展问题,特首曾荫权提出了一些被指较保守的建议(见下文),他称这些建议不会再修改,而如果相关建议遭否决,香港政制就会“原地踏步”。另一方,香港民主派则坚持,即使2007和2008年香港特首和立法会换届时没有普选,政府也应该就提出一个普选路线图或时间表。所以,出席这次游行的市民其实就是以行动向政府表达一个意见:他们不认同曾荫权的说法。
之前有人预料这次游行有5万人左右参与,实际数字现时仍未有定论,但肯定较这估计要高一些。从这一点来看,不认同曾荫权说法的人是较预期中要多。
之前曾传出一些跟曾荫权友好的民主派中人可能会支持政改方案。但通过这次游行,香港人既已清楚表达了意见,他们若在表决时仍支持政府,无疑等同政治自杀。所以,他们要“转??”(改变立场)的可能性可谓变成十分低。
香港政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北京领导的态度。中国中央政府一直以为香港引进民主可能导致“民粹主义”的出现,也担心香港出现民主会冲击国内政治生态。但香港现行政制明显跟“均衡参与”的原则不符,一般小市民的政治权利跟财团或专业人士相去甚远;香港不少市民认为此情况必须改变。
面对香港人的要求,北京方面的身段较过往可说是柔软得多。北京承认港人有上街游行的权利,也承认要求普选路线图有一定民意基础,但搬出程序问题指普选时间表无法理根据。较诸过往一味打压,以“不爱国”,“反中乱港”等名目对待要求民主的声音,甚至激发港人同情民主派,中国政府可谓是愈来愈聪明。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12月4日晚在礼宾府会见新闻界,就部份市民举行争取普选游行作出回应。香港中通社图片值得玩味的是香港特首曾荫权在4日对事件的回应。曾荫权在晚上就争取普选反对政改方案大游行作出回应。他表示,已经听到游行人士的声音,中央亦都理解。但他表明政改方案修改的空间很小。曾荫权强调“空间很小”,说穿了就是把球踢给北京方面。要问题出现突破,关键还在北京领导人的态度。
事实上,即使一些北京学者,现在也提出“政改方案遭否决政制不一定会原地踏步”的说法。既然北京也传来这种声音,似乎曾荫权所提出的政制方案,并不一定是铁板一块,完全没有改动的空间。香港有媒体引述原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法律专家廉希圣指出,北京可以考虑制订“普选流程工作时间表”来回应香港人的诉求。
但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建议本身仍有两个变量:一是香港还是应先行通过曾荫权提出的政改方案,二是时间表本身没有法律依据,必须要人大常委方面愿意配合。
这次游行后中港关系会往甚么方向发展现阶段难以确定,但一个值得观察的看点是,香港特首曾荫权的中间人角色已出现边缘化趋势。因为这次游行得到不少市民支持,北京领导认为香港问题已属“边缘化”问题的看法必须作出一些修正。之前流行的说法是,在1997年以后,香港除了经济上表现大不如前外,政治上的重要性也大不如前,北京领导人实无需为香港问题操心。这种看法无疑有一定道理,但香港问题似乎不会自动得到解决,北京领导通过曾荫权自己治好香港,自己完全不用费心,似乎并不可能。
香港立法会12月底表决政制检讨方案。报告建议扩大选出行政长官的选举委员会人数,由800人增至1600人,全数500多名区议员将加入为选委会成员,其余名额就由原有的工商金融界、专业界、劳工社会服务及宗教界等平均分配。
此外,2008年立法会议席将由现时60席增加至70席,地区直选及功能组别各增加5席,功能组别的新增议席,全部由区议会互选,方式则稍后公布。连同现有的一席,区议会界别将会是议会内最大的功能组别,共占6席。
有香港学者形容政改报告保守,政府决定保留委任区议员在选委会无疑是有种票之嫌,遭人口实,会令民主派议员难以接受。
这些建议中最受争议的是民主派议员一直争取政府列出普选时间表及进程,同时把102名委任区议员剔除于选委会外,但报告书在这两方面没有作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