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邓小平激动:如来两三个王永庆, 两岸事情就好办了

www.creaders.net | 2008-10-17 17:19:08  世界经理人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89年11月30日,王永庆在家人的陪同下从美国出发,先取道日本,后又经大连进入大陆。大陆高层领导对王永庆的到来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派专人赴大连机场迎接。王永庆一行到达北京后,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亲切接见。在当时,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1989年 行前准备会

 

 王永庆在纽泽西别墅与台塑高层,热烈讨论。

  王永庆的总体设想是投资70亿美金,建造一座年炼油1000万吨,乙烯70万吨的石化工厂,并自备电厂和远洋与内河运输船队,产品100%供应国际市场。

  围绕这一设想,王永庆向大陆官员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大陆一方应向台塑提供一定数量的原油;二是双方以合资方式合作;三是由大陆一方提供可供建厂的土地。

  另外,为表示合作的诚意,王永庆亲自选派当时担任长庚医院院长的张昭雄,与大陆卫生部门洽谈,并提出台塑愿向大陆捐献两座各3000张床位的医院。

645)this.width=645" border=0>

  但不管怎么说,王永庆自己的话以及有关其下属赴大陆考察的传言,实际上为他年底密访大陆埋下了一个伏笔。

  之后,王永庆在其美国纽泽西州的别墅里,召开一次“行前准备会”。会议虽是在家里举行,但内容却十分严肃,台塑集团的许多高层人员都参加了,主题是分析讨论台塑的大陆投资计划。开会时,所有在场人士均热烈发言,详细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表达自已对公司前途的由衷关切。

  王永庆在静听了各位干部的分析与建议之后,最后总结说:“过去国家的强弱,决定于她的钢铁生产量,但是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转变为决定于石化业,尤其是乙烯的产量最为重要,全世界都往这方面发展,因为它有带头作用。目前美国年产乙烯1600万吨,日本年产700万吨,中国大陆包括燕山、大庆等石化厂的总和约为100多万吨。第一步是,如果台塑在大陆的投资计划能够实施,那么整个集团乙烯年产量可达154万吨,整体产能将增加150%,同时还可带动许许多多的下游产业一同前往投资设厂,推动台湾石化工业在整体上实现转型”。

  “第二步是,台塑将在大陆投资医疗事业。台湾的长庚医院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经验,不论规模或品质都是东南亚最好的,目前在台湾拥有四个大型的医学院区,带动了台湾医疗界的良性发展。因此我计划在北京、上海、福州、厦门建立四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医院,以长庚医疗院多年的经过经验,协助大陆提升其医疗品质及水准,然后再进行汽车工业的研发。因为中国大陆人口达13亿,土地面积超过960万平方公里,因此交通工具非常重要,我们希望台湾和大陆将来都可以逐步提高汽车的自制率,最终达到自行生产的目标。我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若能为整个民族做几件重要的事,这一生也算没有白活,就算血本无归,又何足惜之!”

  12月 邓小平亲接见

  邓说:如来两三个王永庆,两岸事情就好办多了。

  1989年12月5日,大陆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决定亲自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会见王永庆。这位享有“改革开放政策总设计师”称号的伟人对王永庆的到来高度重视,同时心情也十分高兴。在邓小平看来,王永庆是大陆早就希望看到的台湾企业家之一,他甚至认为,如果能来两个或者三个王永庆,那么两岸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为了满足王永庆的要求,邓小平吩咐随行官员说,要配合王永庆,要和王永庆积极合作。当时,大陆“工作班子”在政府内部对于王永庆的到访和要投资的石化项目所便宜的名称代号是“1130工程”,而对外则一律改称“901工程”。前者的寓意在于纪念王永庆于1989年11月30日到访大陆;后者则在于纪念“海沧计划”于1990年1月开始商谈。

  在女儿的帮助下,王永庆一口气陈述了大约十几分钟,他的主要思想是向大陆领导人表明台塑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法,亦即:石化产业必须上中下游垂直整合,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参与国际竞争。其实,他的言下之意是说,台塑企业在岛内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因为有一大批下游企业,而如今这批企业纷纷赴大陆投资设厂,如果台塑不过来,恐怕时间久了就会失去这批厂商。

  王永庆的“陈情”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大陆领导人。邓小平当场回应王永庆的要求,他说,为了配合台塑投资计划的实施,大陆将向台塑提供三个可供选择的建厂地点:福建海沧、湄洲湾和广东惠州。邓小平同时还建议双方先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并由大陆一方先拿出3亿美金作为该公司的资本金。经过协商,王永庆倾向把海沧作为未来建厂厂址。邓小平当即回答说,可以在海沧拨出一万公顷土地,同时为方便起见,可以成立特区的方式来推动台塑的投资计划。若是将来还有需要,也可以在与海沧毗邻的漳州,随时再拨出五千公顷土地作为配合。总之,大陆对于“海沧计划”将支持到底。

  会见结束后,邓小平邀请王永庆共进晚宴。王永庆委托女儿王瑞瑜代为致词。王瑞瑜是王永庆与夫人李宝珠所生的第二个女儿,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既聪颖又美丽,讲一口流利的“国语”,代父致词时仅20多岁。王瑞瑜说,台塑是岛内最大的民营企业,已有30多年的经营历史,为台湾的石化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中国人,王永庆一直考虑的是,如何能把台塑的经验带入大陆,同样也为大陆石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一片天地。

  王瑞瑜的话赢得了全体来宾长时间的掌声,人们无不为宴会上弥漫的浓浓乡情而感慨万千。席间,邓小平转过身询问一旁作陪的大陆干部:“为什么不安排王永庆做一场报告?”在场的干部面露疑难地回答说:“王永庆此次访问大陆高度保密,如果安排讲座,难免会曝光。”邓小平挥了一下手说:“那就在保密的情况下讲吗!”

  1990年 大陆行曝光

  台湾政商两界风暴,一触即发…

  三天之后,中央有关部委的负责人一起出现在钓鱼台芳菲苑报告厅,准备聆听王永庆的讲座。按照邓小平指示,讲座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天的王永庆西装笔挺,特意系了一条红色的领带,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了他内心的愉快和兴奋。一连数日的会谈虽然使他面露一丝困倦,但在场的人士也注意到,每每讲到关键之处,他的眼神总是会闪出光来。

  由于王永庆讲话时的闽南口音特别重,同时还不时夹杂着一些英文单词。但是在女儿王瑞瑜的帮助下,总算让每一位听讲的人清楚地领会到他的心声。

  1990年1月11日,王永庆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乘坐飞机离开美国,经香港飞抵北京。像上次一样,他的这次访问仍然受到了大陆最高领导人的热情接待。但是不巧的是,他的行踪在香港被台湾记者发现,并见诸于报端。可以想像,王永庆密访大陆会带给台湾政商两界何等的震撼!

  对于王永庆构想投资计划,大陆方面工作班子遵循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指示,给予了他大力支持,有关方面欣然同意王永庆在海沧“经济特区”内兴建炼油厂,并提供廉价石油等优厚条件。

  结束在北京的会谈后,王永庆开始在内地考察。他先后访问了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分别同各省市负责人频频会晤与交流。福建省厦门市政府对于王永庆前往投资十分欢迎。他们同意提供1万公顷土地,以每平方米5元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每公顷只有新台币1.6万元,且使用期限是70年。按照与邓小平商谈的内容,王永庆告诉厦门市政府,他准备在海沧斥资70亿美元,进行包括从炼油,到轻油裂解、石化中间衍生产品,再到塑胶二、三次加工,整合上中下游石化工业加工特区,还有自行供电的电厂、运输船队及银行金融体系规划,等等。至此,“海沧计划”的实施蓝图正式浮现,它与台湾六轻计划初期只提出设立年产45万公吨烯烃厂的情形完全不同。 

  王永庆密访大陆的消息被媒体披露之后,引起两岸舆论一片哗然。有人以调侃的口吻比喻说,王永庆在大陆打的这个喷嚏,使整个台湾都感冒了。

  但是不管怎样,王永庆密访大陆一事在台湾还是引发了激烈争论。此时,他人虽在美国,但六轻计划一刻也没有停止。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台塑宣布放弃宜兰利泽工业区。此时,又有人将此与“海沧计划”联系在一起,不少人因此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王永庆的内地之行实际上是在寻求向台湾当局施加压力的筹码,以便于之六轻计划能在岛内顺利实施。

  1990年6月,郝柏村取代李焕担任台湾“行政院长”。台湾政坛的变化,虽说是内部权利斗争的结果,但是在客观上,郝柏村的“强势”作风也给正在进行的“海沧计划”添加了诸多变数。

  1991年 访台三巨头

  王永庆一天内拜访“总统、经长与行政院长”…

  12月6日,郝柏村在“行政院”会议上公开表示:“六轻一定要建”。郝柏村的话显示了台湾当局对王永庆六轻工程的重视与决心,这在台湾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随后,台湾“经济部”更下积极修改有关政策和法律,以配合六轻计划的落实,企图以六轻为典范,鼓励企业根留台湾。不久,台湾“经济部”就审查通过了台塑六轻的建厂计划,“海沧计划”的前景一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1990年11月,陈水扁等五位台湾“立法委员”在美国观摩国会议员选举期间,专程会晤王永庆。当问及他对于“六轻”的态度时,王永庆避重就轻,并没有直接答复。而当“立法委员”们督促他回台以安民心时,王永庆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

  到了1991年下半年,六轻计划初露曙光,云林县长廖泉裕热情邀请台塑去投资。而此时,《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已实施一年多,岛内投资环境已有明显改善。当年8月,台塑企业正式对外宣布六轻将建于云林县麦寮乡。如此重大的投资事项,自然少不了王永庆回台主持大局。为了从整体上统合台塑、南亚和台化三大公司的投资行为,并专职负责六轻专案的推动和即将到来的工程建设任务,王永庆决定成立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10月10日,王永庆回到了阔别近两年的台湾。第二天,王永庆便一回气拜会了李登辉、郝柏村以及“经济部长”萧万长。在台湾,能在一天之内临时安排与台湾当局三“巨头”会谈的企业家,王永庆是第一人。

  王永庆此番回台,免不了引起台湾新闻界的轰动。接受采访时,王永庆对“海沧计划”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方面,他认为在大陆投资的整体战略是正确的,对台湾未来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他认为海沧计划是否实施,取决于台湾当局态度。他说:“一些政治问题我不知道,也不能替台湾当局讲什么话,就只好不做。”

  王永庆尽管不参与政治,但生活在高度政治化的台湾,任何事情都会与政治挂上钩。他的“海沧投资计划”备受企业界和台湾当局的关注,他不能不有所顾忌。另外,面对岛内复杂的政治形势与权力斗争,作为企业家,王永庆也就只能如此。

  1992年 获大陆批准

  朱熔基答应11项要求,王董再提100%内销。

  1992年10月,大陆通知王永庆,其所提的十一项要求全部得到中央批准。11月5日,王永庆在北京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熔基及其它多位领导商谈有关事宜。

  会谈一开始,朱熔基就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向王永庆表示,海沧计划可以全面依照计划推动进行。但不料王永庆却提出了产品要100%内销的要求,他说,海沧计划中有关产品市场的方向必须转换,当初允诺过100%产品供应国际市场,即以推展外销为主。但现在时间已经过了将近三年,岛内外石化产业的经营态势及市场状况已经完全改变,因此必须从100%外销转变成100%产品供应岛内市场。由于当时大陆在政策上要求100%外销,以争取国际市场做为主要目标,所以对于转供内销自然兴趣不大,而且和政策也不符合。因此,当大陆官员听说必须100%供应内销时,马上就有人面露不悦。但为了说服大陆官员,王永庆接着又对要求100%内销的理由详加了一番说明。

  王永庆一边与大陆展开积极协商,一边着手推动各项准备工作。其中,仅购买炼油及轻油裂解、人造纸厂,BP厂以及年产24万吨低密度聚乙烯厂等所涉及的核心技术等,就已经支付了2700万美金,如果再加上土地和聘请当地技术人员等费用,台塑为“海沧计划”首批共计支出人民币计达5亿元之多。

  当然,王永庆也预计到,海沧计划已从原先的外销转变为产品内销经营架构,致使将来产销业务将涵盖整个大陆区域。内销、外销的转换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意味着王永庆的战略思路发生了调整:即进入大陆的原因由原来单纯的追求生产成本的降低转向以追求市场为主。当然,台塑若要在全国各地布局设厂,其全自动负荷及经营责任之沉重可以想见。另外来自岛内政商两界的压力也必定会使今后的路程坎坷崎岖,且前景仍难以预料。

  11月6日的会谈成功,无论对于台塑还是大陆,都是一件大事。当日晚,李鹏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盛大宴会,招待王永庆一行,庆祝这次合作取得良好进展。大陆的工作班子也准备好了各种档等待签署。可就在这时,“郝内阁”对于王永庆的举动大为恼火,认为海沧计划带给台湾的“政治伤害比经济伤害大”,于是给王永庆下了最后通牒。

  11月 郝三条出手

  停止股票交易、冻结资金、限制人员出境,海沧梦碎…

  郝柏村的“处置意见 ”,大致有三条:如果王永庆与大陆签署有关海沧计划的协定,那么“行政院”:一是责令有关部门停止台塑集团三个母公司(台塑、南亚和台化)的股票交易;二是责令相关银行冻结台塑集团的资金往来;三是限制台塑高层人员出境。此三条“处置意见”当中的任何一条都足以致台塑企业于死地。为了顾及台湾方面的过激反应,为了台塑的未来发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对几万名股东负责,王永庆无奈之下只得在征得内地方面的谅解后,决定暂缓签约。至此,轰动一时的海沧计划就此宣告夭折。

  在以后十多年岁月中,王永庆多次感慨万千的回忆说:“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当时一步之差,海沧计划未能推动实施,所造成的差异极为可观。当台湾众多加工业者感受到因为工资普遍提高,已经逐渐丧失国际市场的竞争条件,为了谋求持续经营,不得不将生产线外移往工资不到台湾十分之一的大陆地区,此一情形就像水往下流一样,完全不是人为力量所能阻挡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视频疯传 中共牛皮又吹破了
2 “保命要紧” 一尊荒唐事被扒
3 美国3商品必涨价
4 组织亲巴勒斯坦活动 传UCLA中国学生被吊销
5 腾讯突然出现大量六四内容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