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25日围绕“7•21”北京暴雨灾情召开的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不仅避谈暴雨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且在念到符合官方口径的“37人伤亡”时,通报会发言人“急刹车”临时改口。这一细节愈发加剧了民意基于对政府不信任感的反弹情绪。
同样地,北京市政府在此次暴雨中的应急能力也成了公众诟病的对象。诸如“为何迟迟未发预警短信”、“应急避难所为何没有开放”、“政府应急预案在哪里”等质疑声此起彼伏。北京日前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机关党员干部带头,发起为“7•21”特大暴雨捐款的活动,并号召全市群众捐款救灾。然唿吁却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民意反弹,不少说“不”的声音汹涌而来。
因为有了“政府应该做得更好”期望之后的失望,所以北京发起的捐款唿吁惨遭冷遇也就可以理解了。广东《晶报》在25日以社论的形式公布了这场民意反弹,称不少人在网上说“不”,原因在于捐款唿吁“既在情理上站不稳脚,也显得有些牵强和突兀,倘若在其使用的合法性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承诺与行动,将很难消除市民的疑惑。”北京作为一国首善之区,“公共财政的支撑能力要强得多,应该不至于困窘到了需要公众解囊来渡过难关的地步。”
与大众媒体据理分析相比,网络上的声音则显得侃味十足,其中亦不乏公共人物的参与。虽然引发关注的微博账号“@北京市民踊跃”、“@北京市民高度”陆续被注销,北京市民政局在发布通稿时也关闭了评论功能,但还是未能阻挡住汹涌而来的对北京捐款唿吁的抵制热潮。其中,自诩为一个复杂中国报道者的中共官媒总编胡锡进在发出“令人有些无奈”的叹息后,转而还是持着建言献策的心态在其言论平台上发出了“政府民政部门及政府主导的慈善机构有工作漏洞和种种其他问题是可以想见的,批评它们的理由随时都可以找到,但这一切通常不足以构成抵制它们的理由,比如此次北京民政局募捐”的扭转民意言词。
此前,在暴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以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为主要正能量阵营,通过大篇幅的图文来报道北京这场61年来最强暴雨。随着暴雨后发效应的持续发酵,中共机关报的正能量中也开始出现“杂音”。先是25日借“督促香港政府反思台风来袭”暗指北京政府在暴雨中监管应急不利,接着便是26日连发数文对北京政府直接有力的拷打,如《伤亡人数不是“敏感话题”》,同时辅之以一整个版面的救灾情况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重灾区房山区区长那一句“作为区长,对不起大家”的道歉。这也是导致民意反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虽然刚刚辞去北京市市长的郭金龙在第一时间深入重灾区检查指导救灾善后工作、看望受灾群众,同时还牵头加入到了抗灾捐款的行列中,并意图用一碗泡面来保全政府为民“奔走效劳”的形象,却始终没有就北京暴雨发出一句类似房山区区长“对不起”的道歉。
不可否认,在特大自然灾难面前,反思和赞美都必不可少,但本来应该是灾难的报道却转而成了领导解决问题的亮点报道,则有些舍本求末。说一句“对不起大家”并不难,但也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做到。对北京来说,当务之急不是发动市民捐款,也不为积蓄正能量掘地三尺报道英勇事迹,而是该从中吸取教训。一句道歉,一条短信,一次灾情公开,比起为招揽民意的遮遮掩掩之举,以及大篇幅的歌功颂德,要实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