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长达卅年之久,却因北京、天津与河北三地各自经济利益考量,未能成型的「京津冀经济圈」概念,出现新突破。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完成各自规画,而让三方尽弃前嫌的幕后推手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北京、天津与河北三地长期是「鸡蛋」关系,两直辖市北京与天津常被誉「蛋黄」,身为「蛋清」的河北则极力想打破「双黄蛋」想像,与京津共同打造京津冀一体化「蛋糕」;然自二○○三年签署「廊坊共识」后,京津冀一体化仍在行政体制内打转,未有真正推进。
京津冀一体化是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有类以讨论,一九九六年首次提出「京津冀经济圈」概念。经济圈难成型,问题在行政本位作祟。北京因政治经济条件雄厚,视河北为后花园与护城河(供水);以先前传出将邻近北京的河北县市划入北京生活圈后,这几个县市的房地产立即上涨,导致北京拟疏散缓解城市住房压力的构想失效。
天津本自行一格,其支持京津冀经济圈的背后,是希望北京将高新技术产业挪移至天津;而包围京津两直辖市的河北省,现因省内也有高新产业,已不满足原民生供应地的菜篮子定位。
京津冀三地均因经济成长的政绩考量,在经济圈合作上难以退让,而耗时十多年,被称为「最难编制的区域规画」,最近则出现峰迴路转局面。
转圜关键据传有二,去年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将新型城镇化列为重要工作内容,而城市群问题是新型城镇化试图破解的核心命题之一;正因中央已定调,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率四大班子「屈尊」赴天津,签署破天荒第一个京津合作协定。
今年五月签署的津冀合作协定、京冀合作协定,也都是地位更高的天津、北京党政代表团前往河北签署;而「屈尊」背后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五月中旬在天津考察时,不仅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寄予厚望,更指出要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
京津冀三省市现达成基础共识,再来是等大陆国务院的「京津冀经济圈」编制推出,新一轮京津冀区域格局重塑工程开始后,对大陆北方经济发展格局,将具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