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国时间9月24日,加多宝、茅台、保利、阳光凯迪、格力五大品牌首次以中国企业之名联合在《纽约时报》公开登报,欢迎习主席访美,一时间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此次中国品牌在全球顶尖媒体上的强势发声,伴随着“中国话题”的持续升温,已成为“中国风”热潮的强有力体现。
9月22日,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美国西海岸城市西雅图,正式开展对美国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此次“习奥会”也被评论人士称为“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访问”,备受国内外舆论关注。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习近平主席此行将在美国社会刮起“中国风”,掀起中美两国交往的新热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这次访问,将进一步体现中国负责任、重行动的大国形象,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与此同时,中国品牌的这一联合发声也成为了中国力量的强势体现。
随着中国大国形象的快速崛起,此次加多宝等五大品牌选择在《纽约时报》上联合发声,更直观彰显了中国品牌的国际风范,并成为此次习近平主席访美过程中强有力的中国力量。
中企提前为习近平访美“造势”
无独有偶,早在习近平访美前十多天,中国企业主就在《纽约时报》刊发广告为习总访美“打前站”。广告主朱大平是进军美国的第一家民营书商,9月7日,他在《纽约时报》第五版面推出彩色整版宣传广告,推介《习近平时代》和《习大大说如何读经典》两本英文图书。美国中文网和美国侨报网9月9日均以“纽约时报高调力挺习近平访美”等字样为题刊发文章报道此事。
习近平访美前,中企在《纽约时报》刊广告荐书“造势”。
朱大平介绍,《纽约时报》上关于中国的广告确实不多,因为大部分以形象广告为主,商品广告很少,中国企业基本没有在上面做过广告。
他透露,这则整版彩色广告花费了10万美元。在设计广告时,他加上了“热烈欢迎习近平访问美国”这句话。“在美国,华人属于少数,人越是到了国外越爱国,能看到祖国的亲人、领导人,很亲切,这是一种感情。”他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爱国情感的表达,放在了广告的最上方。不过他也直言,为习近平访美“造势”是一方面,“美国版《纽约时报》的读者就是我们的目标人群,如果习近平不访问美国,我还是会在上面做广告,这是我们推广的方式之一。”
《纽约时报》上的“中国之声”
作为美国有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的版面上也不时会出现习近平的身影,
2015年4月3日,《纽约时报》曾刊文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一位现代多媒体领导人的典范。他出现在漫画中,可以通过一个非常尽职尽责的微博账户来追踪他的行程,他关于治国理政的书籍以9种文字出版。”
《纽约时报》专栏曾这样评述:“过去一年里,中国媒体一直展现出习近平主席生活化的一面——他出现在卡通里、网络歌曲里,甚至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庆丰包子铺里。老百姓给他的昵称‘习大大’,更是传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亲民、接地气的形象。”
而习近平上任后铁腕“打虎”也曾引发该报关注。2014年9月24日,《纽约时报》网站“中国来信”栏目刊登了一篇题为《主席打虎 鼓舞人心》的文章,作者为Didi Kirsten Tatlow,文章称赞习近平的反腐运动让普通老百姓的办事成本大大下降。
不论是广告还是报道,这背后是中国领导人乃至中国对外媒从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表达的态度转变。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北京准备抛出习 更大政治动荡山雨欲来 |
2 | 中方亮底牌了…… |
3 | 中南海这场闹剧 蹦跶不了多久 |
4 | 普通人要做好再熬三年的准备了 |
5 | 都反了!一篇檄文引出习近平更大困境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天降横财,他们替代中国接住美国订单 |
2 | 中南海震惊 传习直接下令… |
3 | 白宫突传大消息 最高3521%新关税! |
4 | 李显龙夫人转发批习文章 内幕不简单 |
5 | 又一家中国巨头出事 问题迅速恶化 |
6 | 北京准备抛出习 更大政治动荡山雨欲来 |
7 | 中方亮底牌了…… |
8 | 官媒一度沉默,胡温在下一盘大棋? |
9 | 中南海这场闹剧 蹦跶不了多久 |
10 | 中国各地星巴克突然排起了长队…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