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一样,2015年的最后一天,在大陆新闻联播头条中,习近平再次发表新年贺词。人们注意到,在1300多字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提到了屠呦呦的名字。
这是习近平上台以来发表的第二个新年贺词,与以往不同的是,里面不但充满网络新词,甚至还提到屠呦呦,习近平称她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屠呦呦于今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她的“三无”身份(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更是吸引了不少媒体的注意,其中屠呦呦还没有中科院院士身份,并持续引发舆论对中共体制的批评。
在获奖后,屠呦呦在北京的家中曾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的采访,当被问及对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否失望时,屠呦呦称,“我申请了好几次,因为人们告诉我,我应该去申请。我确实得到了一些对这个发现的奖励。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我的单位得了奖。作为小组长,我代表小组领了奖。卫生部部长曾亲自推荐我当院士。但是,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
10月9日,香港《东网》发表评论指,号称所谓中共科技界最高荣誉的院士制度,竟将首位科学类诺奖获得者拒之门外。如果不是此番获得诺贝尔奖,年逾八旬的屠呦呦可能就会在孤寂单调的科研工作中一直默默无闻下去。无留洋背景、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一朝成名,这真是给掌管科技工作的官老爷们一记响亮耳光。
评论进一步认为,屠呦呦是输给了中共体制。因为在党管一切的体制下,必然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体制。于是,无论是学物理、数学,还是研究医学、化学,最后大多数人都成了“政治学家”。
中共官媒《人民网》也罕见发声批评中共自身体制之下,“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
《财新网》报导则质问:中国科技界由无德、无才、无能主导的现象,是否应该得到改变?
另外,习近平贺词的最后,当讲到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时,习近平用到了时下火热的一个网络词语——“朋友圈”,有媒体还注意到,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也提到了一些网络词汇,如“蛮拼的”、“点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