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弃邓小平 习近平树立中国改革新标杆

www.creaders.net | 2016-02-29 18:51:27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之后,中共党内保守派势力抬头,姓资与姓社的争论重新兴起,这让许多改革措施难以推行。邓小平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该标准被认为平息了社会上左与右的争论,影响深远。20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在邓“三个有利于”的基础进行了延伸,以“两个是否”重塑中国改革评价标准。

  北京时间2月23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在会上提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习近平的这番言论,被认为重新界定了对中国改革的评价标准。

  中央党校主办的中国干部学习网就此评论称,“‘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体现了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改革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是改革改得怎么样的衡量尺子”。该评论将“两个是否”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并列,称“两个是否”的标准实现了改革成效评价标准的新发展。

  分析认为,重新界定评价改革的标准意义重大,可能将影响中共未来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习近平的“两个是否”虽脱胎于“三个有利于”,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个有利于”, 由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提出,内容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该理论被中国领导层视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习近平提出的“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脱胎于三个有利于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但其概念囊括的范围要比后者更为宽泛。

  邓小平所说的社会生产力,是指物质的生产能力;综合国力,则是指整个国家的综合能力,这两者都更侧重物质。近期弊病丛生的GDP发展论,思想根源便可能有该理论的影子。

  中共解释称,习近平的“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标准,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纳入评价的体系,科技创新、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这比单纯的GDP发展论更为全面客观。

  至于“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标准,有观点认为,相比“邓小平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包括原有的物质生活的评价体系,更包括居民的获得感、参与感、受尊重感等心理指标。

  分析称,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这里的发展成果,既包括经济成果,也包括文化成果、政治成果。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评价标准是涉及道路与方向的重大问题。近期在传媒改革上,习近平提出“党媒姓党”;在党委会改革上,习近平抛出毛泽东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在社会经济改革上,习近平又提出了“两个是否”。习的一系列举动,被认为向外界展示了其关于中国改革的整体思想。

  有分析称,相对于“党媒姓党”引发的争议,“两个是否”可能会迎来中国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发展到如此地步,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社会贫富差距也超过了警戒线。“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更注重平衡发展,注重人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因此可能更符合中国大多数人的期待。  (余乐 撰写)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