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官方宣布了出境团队旅游的第三批目的地开放名单。这一重大利好,瞬间在旅游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
但另一方面,市场数据依然冰冷:2023上半年,中国出入境人次只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48.8%,远不及国内旅游的热火朝天。
进入7月暑期,出境游“风向标”国际航班,似乎终于开始起势了:客运量达到335.3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0.9%。但拆分来看,主要的出境人群还是集中在港澳。
有业内人士估计,如果剔除港澳台,7月的“纯国际航班”客运量可能只恢复到4成左右。
这种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势头,也许不是简单的政策开放可以抵消的。
疫情结束了,但中国出境游的“美丽新世界”没有自动到来。
01
早早放开跟团旅游的东南亚
因“安全焦虑”折戟沉沙
东南亚大多数国家,早就跻身“跟团游白名单”,今年2月、3月就可以接待中国团队游客了。但结果怎样?
从年初开始,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国际航班就不断增加,最新的航班量占比达到了42.2%、成为绝对的“一哥”;但整个上半年,奔赴东南亚的中国出境游客却只占到8.59%,将近八成的人还是选择了香港和澳门作为出境地。
具体到国家来看:上半年,中国赴泰国游客量仅恢复到2019年的12.75%,大大低于泰国年初的预期——整个东南亚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中国赴新加坡游客量只恢复到同期11.78%,赴菲律宾游客只恢复到2019全年的4.3%。
一个残酷的真相浮出水面:出境游目的地,不会随着国际航班恢复而自然“活过来”。
2023年以来,东南亚旅游都笼罩着一层阴霾:前有泰国“噶腰子”传说,后有缅北电信诈骗的肆虐,再叠加《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电影的热映,中国游客对东南亚旅游的安全焦虑,几乎已经到达巅峰。
尽管各项数据都表明,正规旅游途径下去东南亚旅游,不会随便被人绑架、诈骗、噶腰子,但所有的解释现在都是苍白的。
这种对东南亚旅游的“妖魔化”,甚至已经开始走向无厘头——大学生报考缅甸语专业,都会被质疑是要去做诈骗。
事实上,安全焦虑在旅游场景中是个常见现象。
有研究显示,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灾害后,入境旅游大约在2010年至2011年间才恢复到震前水平,周期约为3年;新疆暴恐这类社会冲突事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周期约为1年。
东南亚在中国游客心中的“掉分”程度,可能不亚于一场地震或社会冲突。能抚平这一切的,唯有时间。
02
日本旅游可能十一会爆发
也可能“猝死”在灰犀牛脚下
8月10号的“开放白名单”里,日本尤其引发了业界的期待。
文旅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旅行社出境旅游组织6288万人次,日本在热门目的地中排名第二。但今年以来,只有自由行游客可以前往日本,这就造成了赴日旅游人数的大滑坡。
日本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显示,2023 年1-6月来自中国本土的访日游客为59.4万人,仅为疫情前的1成左右。这意味着,以日本为目的地的出境游市场,有着巨大的复苏潜力。
另外,从出境游重新组织资源的时长来看,日本出境游刚好可以卡在两个月后的十一期间热卖;同时期,国内西北长线目的地也进入了淡季,这或将进一步助力日本旅游的火爆。
而市场已经对此有所反应:旅行平台上,十一前往日本的机票闻声大涨,有的涨幅超过了260%。
据瑞穗研究与技术公司的高级经济学家坂中弥生估算,如果中国的团体旅游于8月恢复,那么2023年以旅游和休闲为目的的访日游客,将会恢复到2019年的 46.6%。
无论从哪个市场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值得两国旅游业庆幸的事。但随后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新闻:
这种国际关系中的灰犀牛,像一把高悬在旅游业头顶的利剑,让人提心吊胆、不知道明天是否就会迎来巨震。而这层因素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正越来越猛烈。
以同在第三批白名单中的澳大利亚为例。疫情前,澳洲也是中国人出境游的热门目的地,而两国关系在近年来也颇为动荡。
今年7月15日,澳大利亚智库澳中关系研究所出台一份报告,题目是《澳大利亚人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但仍感到担忧》,其中提到两个看起来颇为矛盾的点:
1.有61%的受访者表示,澳大利亚应该继续努力巩固和中国的关系,尤其需要在旅游、高等教育、商业这三个领域加强中澳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澳大利亚民众多数担心中国对澳大利亚构成安全威胁,大约55%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对华强硬;64%的受访者认为,澳大利亚政府应该想办法把达尔文港买回来。
这意味着,出境游市场面临的风险,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出一种商业力量并不可控的局面。
与之类似情况的目的地,还有美国、韩国、欧洲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这些基本都是中国出境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03
国内旅游CPI“一枝独秀”
是个非常恐怖的信号
近期国内的各种宏观数据,都在指向消费市场的复苏并不乐观。唯一的例外,就是旅游。
7月CPI(居民物价指数)显示:受暑期旅游消费的影响,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 26.0%、10.1%和 6.5%,带动非食品项中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环比分别上涨 1.2%和 1.3%。
而同时期的食品烟酒、衣着等分项的物价指数都是环比下行。旅游消费的旺盛,堪称一枝独秀。
更重要的是,7月的旅游CPI数据甚至好于季节性,环比增幅高于2016-2019年同期均值。这就意味着,国内旅游这个暑期迎来了供需两旺,火爆程度已经超过“旅游旺季”的解释。
暑期旅游消费力的“爆表”,有两个可能性的解释:一是因为出境旅游恢复缓慢,很多消费者留在了国内旅游市场。例证之一是有机构预测,今年暑期(6-8月)全国旅游出行人次将达到18.54亿人次,创下过去5年的历史新高。
二是因为房地产、汽车等大额消费的萎靡不振,导致居民手里多了很多“闲钱”,流向了花费不高的旅游。
但不管哪种解释,都必须承认目前国人消费力的基本面,不容乐观。
有数据显示,受收入端影响,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目前处于近5年来的底部区域,今年以来呈现弱复苏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旅游消费的一枝独秀,更可能变成昙花一现。
如果经济基本面遭遇重大打击,旅游消费最终会如何演变?可以看下隔壁日本的案例。
在上世纪的经济腾飞期,日本出境游迎来过一轮暴增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出境游的增速迅速放缓。
2000年,在日本国民经济已经负增长、人均GDP达到38500美元之后,日本出境游市场达到了天花板,并开始了长期衰退的历程;其国内旅游在同一时期也开始萎缩,2003年国内游收入规模收缩至1991年的86.5%。
所以,旅游消费目前的一枝独秀,恰恰是个恐怖的信号。覆巢之下无完卵,请时刻谨记这一点。
结语
当我们讨论出境旅游的时候,到底是在讨论什么?在官方宣布开放第三批出境游目的地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这样的评论:
我们看到了什么?难以调和的撕裂,而沟通的有效性趋近于零。这就是现在舆论场中,关于出境旅游的讨论现状。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这本书,提到了一种在各个国家都存在现象:文化内战。对阵双方,则是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这在中文互联网上随处可见。
关于出境游的争论,似乎也可以在这个分析框架里找到痕迹:一边是觉得全世界哪里都不安全、极力排斥出境游的“民族主义者”,一边是冷眼嘲讽、在签证中心排长队的“全球主义者”。两者之间正进行着一场永恒的争论。
谁是对的呢?也许这并不重要。你愿意成为谁,才是关键。
我们继续保持观察。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据说她是“人间绝美” 美到窒息 |
2 | 习凭啥被邀?从未有外国元首参加美总统就职 |
3 | 突发!从未出现的情况在湖广出现了 |
4 | 惊传:中国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吞枪自杀 |
5 | 狠毒!这一招要将习近平逼上绝路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川普是人民选出的总统.就清除 | 木秀于林 |
2 | 从三毛到琼瑶 | 席琳 |
3 | 中美实力比较和对抗前景 | 山货郎 |
4 | 共产党更名的时候到了 | 施化 |
5 | 传:十二月六日核心在政治局会 | 万维网友来 |
6 | 中国发电量超过美国2倍,为何G | jincao |
7 | 美国大选启示录:丑陋的美国人 | 爪四哥 |
8 | 美中卡脖子战方兴未艾 | 随意生活 |
9 | 中俄重挫,普京欲哭无泪/连缅 | 秋念11 |
10 | <摩西宣布神的吩咐> | 霞步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