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六大罢免首波投票结果出炉,未尽如赖清德总统、民进党所设想,清掉国家的杂质。 学者解读本次大罢免结果,可视为对赖清德的一次不信任投票,然而赖清德宁为玉碎的性格,绝不屈从大罢免的最新民意,台湾政治下一波更凶险的斗争刚要上演。
台北大学公行系教授刘嘉薇表示,民进党发起的大罢免遭民意否决,某种程度就是对执政党、赖政府投下的不同意票。 赖清德提出杂质说,赖政府处理风灾灾损缓慢,反对志愿役加薪和普发现金等,都造成民怨,人民藉此机会投下不同意票。
刘嘉薇说,赖清德强人领导,缺乏沟通的技巧的风格,造成社会的对立,但一般期待总统不分党派对待人民,不应有所谓的杂质,民主政治本就有多元意见,不能因为不同意执政党抗中保台,就都被视为杂质。
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左宜恩分析,大罢免大失败,可说是这些选区的选民一方面对现任立委的表现感到满意,不认为在任期尚未过半的情形下就需要罢免换人。 另一方面也表示选民对执政党数月以来投入心力在大罢免行动,但对其他重要内政或民生问题例如台风救灾等事件的表现感到不满,因此以行动否决执政党的罢免行动。
左宜恩表示,虽然大罢免行动起初号称为公民团体自行发起,但在执政党开始投入大批资源支持下,俨然成为另类的蓝绿对决,以及选民提前对台当局施政的满意度调查。 因此大罢免大失败的结果,对执政党而言,可能将投入更多心力在安定国内社会,亦可能在下届立委选举前,暂时减少对选举、罢免等政治运动的投注。

东吴大学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张元祥表示,这次大罢免中,各地罢团粮草充沛、相互拉抬,如果背后没有政党奥援实难做到,赖清德作为党主席,即使没有主导,也难脱默许的角色。 “民主没有大小之分,只有直接与代议之别”,赖清德作为台湾元首,首要目标是擘划国家目标,团结民众,说服党内同志与在野政党。 显然赖清德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沟通”、“妥协”,妄图用“大罢免”翻转国会多数,达到完全执政、完全碾压的政治目标,本质上就是民粹独裁。
张元祥表示,任何重大政治行为也承担相对的政治后果,新台币十一亿的选务经费只是帐面上的成本,“大罢免大成空”噩梦成真,不仅赖清德所剩不多的政治声望将再一次受到重击,党内与在野的反扑力量将更为强大,而大罢免而引发的仇恨、对立与撕裂,恐怕才是台湾社会付出的最大的代价。 赖清德的政治性格“宁为玉碎”,拚战到底,绝对不会屈从大罢免的最新民意,台湾政治的下一波更凶险的斗争恐怕才刚要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