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俞力工来稿:这是昨天一读者向我提出的问题。这里所谓“以色列批不得”并非指国际上批评以色列便可轻易戴上“反犹太主义”的帽子;而是在中国评击以色列的扩张与侵略,竟会招惹不少人来“打群架”。
笔者以为,原因至少有如下几个:
许多人对过去北京政府拉拢第三世界、支持阿拉伯世界的意识形态立场不能认同,因此当前一旦接触到同情阿拉伯的言论,便条件反射地对这种“极左立场”加以反对。问题是,以色列立国以来,通过军事占领和移民手段不断扩张,如今给巴勒斯坦人民只留下10%的贫瘠土地叫人家怎么活?因此,无论从法律或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均不能对巴勒斯坦人的困境熟视无睹;
一些人对美国后冷战时期的军事行动,以及以色列的代理战争拍手称快,其背后动机不外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问题是,美国的兴趣不一定在于建立什么民主自由体制,而更加热衷的是,像对付南斯拉夫、伊拉克那样,任其倒退50年。试想一旦中国沦为“战略对手”,错过“战略机遇期”,将来还有前途可言?
偏袒以色列者,多少有点“美国为以色列的靠山”的常识。因此自觉地或下意识地,认为替美国打打下手,便可以一劳永逸地维持“战略伙伴”关系。该愿望,似乎不符合美国冷战结束后“削弱潜在对手”的全球战略部署。于是即便北京当局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改为“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建设”,只要是独立自主、快速发展、不赞同单边主义、不跟着跳上美国的战车,经济制裁、国际孤立,应当是个横竖难以回避的前景。因此,与其为虎作伥,加速自己受压迫的进程,还不如坐观虎斗、和气生财;
大多数人则可能是受到主流媒体所设置议题的左右,一方面把注意力集中在渲染最过的议题上,一方面却忽略了该议题之外更加重要的问题。譬如,黛安娜公主是多么的可爱与值得同情;发源自中国的莎尔斯与禽流感是如何地比恐怖主义和伊拉克战争还要可怕。此大多数人之中,多数还多少受到主流社会的宣传伎俩所蛊惑。譬如,电视镜头不去拍摄黎巴嫩逃亡至叙利亚的近百万人的狼狈境况;而却再三报导为逃避火箭袭击、前往以色列南部度假的几百名以色列北部居民。或者,集中报导真主党火箭袭击所造成的微小损失,来冲淡黎巴嫩一方所蒙受的巨大破坏。
最后,上述的大多数中自然还有一小批垄断涉外事务、透过在职培训颇能精通国际问题的一个小侧面的外文学者。于是,每当主流社会渲染伊朗如何、如何不听话时,这些“专家们”多能够如数家珍地把伊朗的不听话之处,介绍得比拥有核子武器的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还要多许多,还更加应该即刻受到安理会的严厉制裁。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一旦这些涉外专家的“专业知识”落实为国家外交政策,则上述的各个群体便更加振振有辞地告诉我们:应当立即放下武器的不是以色列,而是黎巴嫩真主党与巴勒斯坦人;进行代理战争的不是以色列而是真主党;该自我反省的不是侵略者而是受害者;为侵略者打下手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看问题不够全面、不够客观、不够地道的…当然又是我们。 20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