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为什么说美国其实也不想脱钩?

www.creaders.net | 2020-09-06 21:31:56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Creaders.net)网友(独立媒体人)冼岩来稿:最近,中美博弈的一个重要看点是,美国总统川普一再叫嚣脱钩,而中国从外交官到官方媒体,纷纷发声反对脱钩。一时间,搞得中美关系真有点像夫妻,一方威胁要离,另一方不干。

说中美经济像夫妻,似有道理,因为威胁要脱钩的美国,其实内心并不真的想脱,而是以脱钩为名,逼迫中国做出尽可能多让步。只有这样,才最符合美国现在的处境和利益。如果中美经济真的全面脱钩,中美将两败俱伤。短期内,中国可能比美国更难,但美国也不会是受益者,只是受损者;真正受益的,只能是现在袖手旁观的欧、日等第三方。

想明白这一点,必须搞清楚脱钩对双方意味着什么。先看美国,如果中美全面脱钩,美国将面临的损失是:

一.  现在美国所需的工业品大部分来自中国,脱钩后短期内不可能完成替代,一是可能有些产品会面临短缺,二是一些产品只能辗转从第三国拿中国货,价格必然上升;长期看,即使出现替代产品,价格也大概率会上升(否则,当初中国就不会从竞争中胜出)。也就是说,在工业品方面,美国一是要面临短缺困难,二是很多工业品价格将上升——这不是小事。生活用品涨价意味着可能通胀,生产用品涨价则意味着企业竞争力遭削弱。

二.  美国的产品不能再卖到中国。农产品不用说,美国农民必然损失惨重。更关键的还是美国高科技产品,现在的高科技行业都需要高投入(因为研发需要大量投入),所以要求有高回报作支撑,也就是需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美国之所以维护自己的全球霸权,原因之一就是为保障海外市场。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之能够保持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即其高市场占有率。如果美国主动放弃中国这么大的市场(现在全球4g基站一大半都在中国),其他国家的企业必然像闻到腥味的猫,快速进入并力图抢占之,失去市场优势的美国高科技行业,其霸权的终结将步入倒计时。

当代经济是过剩经济,市场才是最重要资源。有市场,技术和生产能力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不仅中国,欧、日企业都会为美国空出的市场而争取在这方面实现科技突破,以摆脱对美国的技术依赖;就像美国利用美元结算系统“制裁”欧洲与伊朗做生意的企业后,欧洲就开始尝试甩开美元另建结算系统一样。美国打击中国本是为了维护其霸权,如果脱钩,失去科技霸权将是大概率事件;科技霸权不在,其他军事、金融等霸权也不可持续,等于美国自己以与中国全面脱钩的方式,主动放弃霸权。这就是霸权与脱钩的悖论。

再看中国,如果脱钩,中国将失去什么?一是工业品无法进入美国,其它地区也很难找到这么大替代市场,因此中国必须将庞大产能在国内消化。一是需要国内消费升级(因为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所以这方面潜力很大),二是需要企业转型。两方面都有希望,但也都不容易,且都需要时间。所以,中国难免经历一段时期经济萎缩。

三.  没了美国的高科技供给,中国一些对此高依赖行业(比如手机)难免陷入困难。固然中国和欧、日都会寻求技术开发、突破,但都需要时间。在此之前,中国可能不得不使用次一级技术产品,比如手机的质量和功能可能要倒退多年。这当然会给一些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但并非不能忍受;忍一忍,等待中、欧、日的技术追上来就好了。

所以,如果中美全面脱钩,短期内中国会面对比美国更大困难,大概率会失去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成为世界第一的机会;但中国挺过这轮困难的概率,远大于美国保持霸权的概率。也就是说,脱钩将导致三方面后果:一.  美国失去霸主地位;二.  中国经济遭遇困难,失去此轮通过追赶成为领先者的机会;三. 美、中世界地位显著下降,欧、日,特别是欧洲地位显著上升,成为最大受益方,世界进入多极时代。

所以,中国显得比美国更不愿脱钩,一是因为中国遇到的困难比美国更大、更急,关键是可能错失难得发展机会,便宜第三方;二是担心经济困难可能引发其他困难,使转型比想象中更难。

那么,同样因为脱钩将遭受重大损失的美国,为什么表现得不惧脱钩,并且把脱钩打成了手中一张牌?美国这种操作,不是失智,也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有其合理和必然,这是由中美两国的不同处境决定的。简言之,时间站在中国这边,按照目前发展趋势,中国赶超美国只是时间问题,美国失去霸权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美国一定要想办法有所作为,改变趋势。对美国霸权来说,不打压中国是等死(必然失去霸权),全面脱钩是找死(加速失去霸权)。美国必须在打压中国和全面脱钩之间,找到一个中间平衡点,如此或可延缓其霸权衰落的命运。所以,美国现在的做法是:对全面脱钩只说不做,在不脱钩的前提下,极力打压中国,包括选择部分技术、产品进行有限脱钩,逼迫中国作出尽可能多让步,目的是削弱中国经济竞争力,拉大中美差距。时至今日,美国的分寸、尺度大体而言拿捏得不错,既不至于让局势一脱到底不可收拾,又给了中国足够压力。

中国的应对也可圈可点。一个原则:不脱钩;主要方法:软硬兼施,软磨硬泡。这种应对,是与中国现在的实力和处境相适应的。毛泽东曾说过:所谓政治,就是让自己的朋友尽可能多,让自己的敌人尽可能少;所谓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里我引申一下:所谓经济,就是用最少代价,获得最多价值;所谓外交,就是实力够时来硬的,实力不够来软的——来软的就需要脸皮厚,脸皮不厚,怎么软,怎么以柔克刚?所以,我赞成现在中国外交脸皮要厚,最好像块牛皮糖,粘着美国,就是不脱钩。当然,不脱钩不等于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适度反击绝对必要,目的是增加美国打压中国的成本和难度;但没必要跟着美国节奏走,玩什么兑子游戏。美国现在是光脚不怕穿鞋,对它来说,只是“迟死”与“早死”的区别;而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战略机遇期,没必要陪美国疯,而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美苏冷战终结后,此轮全球化进程已近30年。必须承认,中国是这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其次受益的是美国。美国的问题不是没有受益,而是:一,其内部分配不合理,造成了阶层、族群撕裂;二,逐渐被中国追上来,构成对其霸权的挑战。有国人辩解说,中国古代实行的是朝贡体系,没有称霸天下野心,中国文化中没有霸权基因——这种解释没有说服力。朝贡体系也有天下之主,所以在晚清那么困难情况下,日本侵略朝鲜时中国还出兵救助朝鲜,于是乃有甲午之战。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世界经济体系与古代已完全不同。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封闭模式,自己关起门吃自己的蛋糕;现代则是相互高度依存的全球化体系,大家一起分吃同一块蛋糕——谁是老大,谁就可以主导分蛋糕的规则和过程,同时分给自己最大一块,这样的老大谁不想当?说不想的,大都是因为力量不够、时机未到而已。

中美冲突至今,牌面差不多已是明牌,各自有什么底牌、目的、顾忌、软肋,不但双方清楚,旁观第三方也清楚。一旦脱钩,中美遇到的问题将不同,但都会成为输家,赢家只有欧、日等第三方。所以,欧、日巴不得中美闹得越凶越好,这就是它们既不明确彻底站在美国这边,又在最近似乎越来越附和美国打压中国的原因——因为现在局势很明显,美国是中美冲突的升温方,中国是降温方;要想让中美冲突进一步升温,就要给美国助力。

面对此情此势,中国唯有忍。时至今日,中方最令我吃惊的,就是一个“忍”字。能够忍到现在程度,既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的战略定力,也体现了中国的体制优势——换美国那种必须迎合选民非理性情绪宣泄的体制,绝不可能容忍至此。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玩弄北京于股掌 习近平首度破天荒教训金正
2 何时打台湾?传习军委会议说了8个字
3 突发!直升机坠毁 国防司令等10名高级军官
4 动真格了!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开砸铁饭碗
5 以色列导弹袭击后,伊朗马上宣布…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余茂春惊人预告 习近平的噩梦要来了
2 突发:全球最大光刻机巨头爆雷 股价跳水
3 火箭军又将大地震?习四个字批示
4 玩弄北京于股掌 习近平首度破天荒教训金正
5 华尔街大鳄警告 它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6 何时打台湾?传习军委会议说了8个字
7 中国力推免签 2024第一季出入境人次破1
8 突发!直升机坠毁 国防司令等10名高级军官
9 复旦研究生珠峰地区登山死亡 真相更令人愤
10 乌军战线快要崩溃了 俄军惊人坦克曝光
热门专题
1
以哈战争
6
中共两会
11
秦刚失踪
2
中美冷战
7
台湾大选
12
火箭军悬案
3
乌克兰战争
8
李克强猝逝
13
台海风云
4
万维专栏
9
中国爆雷
14
战狼外交
5
美国大选
10
李尚福出事
15
普里戈津
一周博客排行 更多>>
1 习近平一盘神秘大棋成就了大日 文庙
2 周傥:美国迫在眉睫的危险 万维网友来
3 速战速决 伊朗真乃大丈夫也 体育老师
4 达唐:故宫博物院遭公开举报 万维网友来
5 谁是中国人? 谢盛友文集
6 现代战争目的:摧毁战争意志 施化
7 日本电影《追捕》中的杜丘和真 弓长贝占郎
8 辛峰:特鲁多为什么不信加拿大 万维网友来
9 我宁在纽约行乞,也不在上海做 恨中
10 川普就是美国的毛泽东 右撇子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更多>>
1 川普就是美国的毛泽东 右撇子
2 警惕有人把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关 karkar
3 美国为何选择这个时候公布中共 山蛟龙
4 周傥:美国迫在眉睫的危险 万维网友来
5 现代战争目的:摧毁战争意志 施化
6 谁敢买中共国的电动车? 山蛟龙
7 习近平一盘神秘大棋成就了大日 文庙
8 去......化 山蛟龙
9 暴力,自由的唯一杀手 施化
10 乌克兰呀,你太让人失望了! 山蛟龙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