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幕激荡人心。
5月26日,在美高Lawrenceville的毕业典礼上,来自中国上海的Emily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站在了象征着最高荣誉的演讲台。
在红色木漆的演讲台前,Emily身着一抹白裙,演讲温柔有力。彼时,台下坐着的是3000个以白人面孔为主的美国精英家庭的学生与他们的父母 。
回忆起这段时,Emily爸爸说,他当时坐在台下,因为太激动感觉到“脚都在抖”。
而在今年更早的3月Ivy day,Emily同时收获包括哈佛、普林斯顿、MIT在内的大学录取offer。更难得可贵的是,我们见到过太多藤校男孩女孩,背后往往有着经验丰富的顾问的助力,但Emily是一路DIY。
包括四年前,13岁的Emily从上海美国学校申请到Lawrenceville,这所顶尖私立高中曾走出了数不清的企业CEO、市长、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样也是她自己摸索、调研、DIY而来。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炼”成的,或者说是怎样的家庭环境塑造了Emily?我们充满了好奇。Emily的父母为人低调内敛,但在我们一次次地邀约下,Emily爸爸——潘博士被我们的真诚打动。
5月31日,潘博士走入了我们的直播间,这是第一次他向外界如此坦诚地回忆女儿的成长点滴。这不止是一个华裔孩子上名校的故事,这还是一个关于托举、陪伴与呵护的故事。
“一个幼儿园,今年出了两个哈佛”
Emily并不算是一个早慧的孩子。
到三岁时还不会说话,或者说,她说的话大人听不懂,但是潘博士观察到女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很强,“两岁就帮助她奶奶包饺子。”
这一点与Emily的哥哥迥然不同,“哥哥7岁鞋带都系不好”,但表达能力更强,这让潘博士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如今,Emily是热爱工程的理工女,儿子在NYU学艺术,是文科男。
待到女儿上幼儿园时,幼儿园的老师同样发现Emily在动手能力上有着超越同龄小朋友的天赋。至今,潘博士的电脑里还珍藏着一段视频,视频里老师戏谑地说“你女儿将来能上哈佛。”
这是个神级预言,更神奇的是,就在Emily毕业的这所幼儿园,另外一个孩子,今年同样被哈佛录取。“一个幼儿园,今年竟出了两个哈佛”,这种巧合一度在上海留学家庭圈流传开来。
图为Emily和哥哥小时候
Emily的小学和初中分别就读于上海中芯和上海美国学校,这两所学校为孩子的基础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小Emily和哥哥都有运动习惯,到了小升初,考虑到上海美国学校有更好的游泳资源,Emily和哥哥都来到了上海美国学校(浦东校区)。这也是潘博士给家长们总结的心得之一,不盯补课与刷题,潘博士从小更重视两个孩子运动爱好与习惯的培养。
在Emily和哥哥还是四五岁的小朋友时,潘博士就习惯带着孩子们在清晨绕着世纪公园跑步,后来Emily和哥哥都加入了学校游泳校队,“早上5:00就要起床训练。”此外,兄妹俩还分别进入学校跳水校队、和排球校队。
“只有身体好了,大脑才能更好地供血和供氧。”潘博士说。
除了运动,潘博士指出同样重要的还有睡眠,尤其是深度睡眠。早年潘博士是研究AI的,后来转行研究生命科学领域,“为什么鱼的记忆只有几分钟,因为它不睡觉,所以记不住东西。人在睡觉的时候,大脑其实在整理各种冗杂的信息。”
而如今,很多孩子牺牲了睡眠在做题,这其实得不偿失。“每天至少保持7-8个小时的睡眠,在临睡前,把房间温度调低一点,光线也要暗,这样孩子会更容易睡着。”潘博士说。
Emily十三岁时,算是命运的某种转折点。
那时,全家人因是否要送Emily去读美高而纠结不已,一家人讨论过很多次,“舍不得小棉袄这么小就出国”,但女儿充满干劲,从选校到申请,十三岁的Emily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她DIY申请了Top5的美高,最后三所在waitlist(等候名单)上,拿到了Lawrenceville和Stanford Online的录取。”潘博士说。
世间所有的的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但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2020年的那个秋天,潘爸把女儿托举向了远方。
故事的B面:
“被拒后,我们在星巴克坐了10天”
顶尖美高,向来是牛娃学霸云集。
Emily的学习天赋很快就在学校崭露头角,不仅成绩拔得头筹,她还是学校校报美术主编,学校火箭俱乐部主席,在校内参加了social justice的活动,用潘博士的话来讲,“往往免费的活动才是最好的。”
另外,她还以第一作者的名义在剑桥大学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了关于预测蛋白结构设计的学术论文;还参加了MIT举办的Woman’s Technology Program夏校,“这个夏校在Emily那一届,在全美只录了20个孩子,最后7个都去了MIT。”
成绩、学术、领导力、运动、“科学狂”......这样一个没有短板的孩子,最后被哈佛等名校录取,看上去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录取故事。
但这只是故事的A面,故事的B面是Emily在早申时遭遇折戟,她被斯坦福大学拒绝了。潘爸说,收到斯坦福的拒信给了Emily不小的打击。
“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成绩全年级排第一,怎么就直接拒了,就连waitlist都没有,她觉得很委屈。”潘博士回忆说。
后来,潘博士复盘,今年被斯坦福拒绝的2000 多个孩子GPA都是满分, 每所学校的偏爱的申请者都是不同的。
图源:pixabay
被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拒绝不应妄自菲薄,就像打网球一样,开始失分是正常的,但千万不要因为失分而反复“内耗”,而是要想着下一步怎么打球拿分,潘博士用打网球的隐喻来重燃女儿的斗志。
与此同时,潘爸很快飞到女儿身边,这是女儿的“至暗时刻”,也是女儿最需要陪伴的时刻,他需要在那个时刻出现。
直到现在,潘博士回忆起Emily那段为常规轮准备申请的阶段,也历历在目。
那时,圣地亚哥还正值寒冬,每天父女俩裹着厚重的衣服在早上7点出门。他们在星巴克会待上一整天,每天喝3-4杯咖啡,午餐是三明治,到晚上7点回家时,街道上已是漆黑一片。
在白天的星巴克,潘爸和Emily各自一台电脑,Emily为文书敲敲打打,潘爸处理自己的工作。“爸爸可以一直陪着你,你写什么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把你最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潘爸这样鼓励女儿。
在那十多天的时间里,Emily的小宇宙在燃烧。常规轮她申请了十几所学校,平均每个学校要提交5-6篇小文书,“将近写了100篇东西,每篇文章都很用心,会做大量research。”潘爸说。
星光不问赶路人。三月,美本常规轮放榜,Emily陆续收获哈佛、普林斯顿、MIT的录取,每一份offer都是重量级别的,但新的烦恼也随即来临。
艰难的抉择
“哈佛女孩”,是一个足够有诱惑力,又金光闪耀的标签。
直到最后一天(4月30号),Emily还在哈佛和MIT之间犹豫不决,两所学校都是好学校,她都喜欢。而在更早以前,Emily拒绝了普林斯顿,因为Emily的高中Lawrenceville就在普林斯顿附近,“对那边的环境太熟悉了。”
最终,Emily还是放弃了哈佛,在做这个决定时,用Emily的话来讲“心在痛”。作为MIT的校友,潘博士心底其实是偷偷宽慰。
从选校到申请,每一个环节,潘博士从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Emily,这也是潘博士一直遵循的育儿理念,做孩子的coach(导师),可以跟孩子交流、讨论,但决定权永远交还给孩子。即使从最开始潘博士个人更偏袒MIT,但是在女儿面前,他并不会展现出来。
Emily是谨慎的理工科女孩,在做最终决定前,她在MIT待了三天三夜,跟几十个MIT的学生交谈,这让她感受到MIT的Vibe(氛围)跟她更契合,大家都是因为喜欢科学、技术而聚集到了这里。
而且MIT的本科生就可以进实验做研究;本科生就可以成立自己的项目,不一定是研究生博士生带本科生,MIT的本科生就可以带硕士和博士生做实验,这一点与其他大学都不一样,也是吸引Emily的原因之一。
Emily申请的专业以生命科学为主,这既是Emily感兴趣、擅长的,也是未来的蓝海新兴行业。在潘博士看来,过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接下来五十年、一百年将是生命科学的黄金时代。在一次峰会中,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说过类似的话。“而且,生命科学对人类的贡献也会非常大。”潘博士如是说。
真实是最宝贵的金子
每年的申请季,我们都会关注DIY的孩子。
去年,走入我们直播间的Nick,他通过DIY拿到包括牛津、宾大、加州理工等在内的多封录取offer,其中牛津大学Nick还拿到了怡和奖学金(费用包含了牛津本硕的学费、生活费甚至机票费)。
Nick提到课外活动比拼的不是数量,哪怕只做一个课外活动但做到极致,这是最珍贵的。在Nick的Commmon App活动栏上,他没有任何有关体育、音乐、艺术类的活动,但作为典型的理工男,他热爱科研,可以在实验室一天待13个小时,并乐此不疲。“只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会让招生官感受到你的真挚与热情。”Nick说。
另外一个包玉刚毕业生Anna去年申请了10所大学,没有收到过一份拒信。Anna爱好广泛,她打辩论、玩旱地冰球、喜欢烘焙......她会在文书里写自己打旱地冰球的经历,“整个球队只有她一个女孩”;写自己如何恶作剧,在自己制作的面包里塞大蒜送给同学。Anna说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还有今年同样通过DIY被牛津、杜克、西北等录取的Lily,在Common app上,Lily有一个活动是挑战100天编头发不重样。
我们在不厌其烦地被顾问告知,美国大学寻找的是有趣且真实的孩子。什么是有趣与真实,Nick、Anna、Lily和Emily都是最好的例子。
潘博士告诉我们,Emily主文书的主题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双手”;Emily喜欢拍云,有一篇小文书写的是自己如何拍云。
包括在过去,我们听到过太多学生分享,他们有的写晋江网文,有的拍抖音段子,他们的想法在大人看来天真稚嫩,但这是最真实的他们,而真实才最具有打动人的细节与力量。
“真实”,这也是潘博士在直播时提及最多的词汇。
潘博士作为MIT校友,他曾是MIT的校友面试官,“哪些孩子是包装出来的,其实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回溯13岁的Emily自己写文书申请美高时,潘博士说,如果当时帮她请一个大牛顾问代笔,成年人怎么可能写出一个13岁孩子的视角。
“文书很重要,即使孩子写得再差,也要让他们自己写,让他们自己发声。真实是最宝贵的东西,大家千万不要把它扔掉了。”潘博士说。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蔡奇守不住 中共媒体释放重大信号 |
2 | 小金太狡猾,习老大这次被坑惨了 |
3 | 在美华人移民多挺川普 一原因只敢偷偷说 |
4 | 年已95岁,他曾被作为接班人培养 党的良心 |
5 | 谁要倒霉?中共政治局忽提“4个字”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高瞻:华人们为什么要支持川普 | 万维网友来 |
2 | 十月回国听同学说退休金 | 子林 |
3 | 纵 | 曾华 |
4 | 何与怀:习近平迫使他改变 | 万维网友来 |
5 | 用流氓手段对付流氓 | 施化 |
6 | 猪头肉夹馍 | Winston Sm |
7 | 老习刚走 张又侠号令全军合成 | 胡亥 |
8 | 盖棺定论朱镕基 | 体育老师 |
9 | 高瞻:一瞬间知道中共在美国大 | 万维网友来 |
10 | 爱 | shulam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
1 | 无论如何,川普必须是合法的 | 阿妞不牛 |
2 | 川普王国即将诞生文明灯塔也将 | 右撇子 |
3 | 美中博弈:台湾的棋子作用越来 | 随意生活 |
4 | 评胡平先生的《“起义光荣”的 | 戎小捷 |
5 | 高瞻:华人们为什么要支持川普 | 万维网友来 |
6 | 民主党偷选票又开始了! | 山蛟龙 |
7 | 盖棺定论朱镕基 | 体育老师 |
8 | 周末段子:华山论贱 | 爪四哥 |
9 | 包子变春花,有没有春华秋实? | 阿妞不牛 |
10 | 昨晚川普在纽约麦迪逊广场的超 | 爪四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