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李嘉诚的“反击”击中了谁(图文)

www.creaders.net | 2013-12-07 19:53:10  观察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香港人对李嘉诚有一种不自觉的盲从感

  面对沸沸扬扬的长和系(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撤资传闻,集团掌舵人、香港首富李嘉诚终于坐不住了。上月底,借《南方周末》专访之机,“李超人”严正驳斥了各种传闻,称“撤资”是天方夜谭,香港的物业永远不会卖,以此作为自己对“撤资”论的一个反击。

  整篇专访洋洋洒洒,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李嘉诚及其家人的传奇形象,却在核心问题——长和系到底有没有从香港乃至大陆“撤资”上,所花笔墨并不多。严格来说,李嘉诚只举了2013年在香港货柜码头投资40亿元这一个例子来证明其没有撤资。然而,且不说长和系全球总收入高达4300亿元,仅仅是传闻中要出售的百佳超市,估值即已经超过300亿元,区区40亿的投资不仅不能起到澄清作用,反而有避重就轻之嫌。

  此外,李嘉诚还谈到了长和系今年“仅获批出一宗总值只得30亿左右的楼盘,位居最末,以致我们今年全年卖楼只得约40亿港元”。但没批出来并非港府问题,不过是开发商本身没有上市新盘的打算罢了,其他地产公司同期开盘的数量要远高于此。

  长和系等地产商虽一直声称香港的地产市场由政府政策主导,土地价格高影响开发商投资的热情,但究本清源,几家主要地产商的土地储备远远高于内地同行。据报道,截至2009年,仅新鸿基地产和恒基兆业地产囤积的土地就高达5600万英尺,占香港非建设区的1%。如果按照香港的平均开发率计算,至少可以建设十几万套公寓,而香港每年新房供应量也不过2万余套。即使长和系从来没有披露其储备土地数量,可以想见也不会比其他几家差很多。

  如果仔细在字里行间寻觅,会发现李嘉诚还是透露了“撤资”的真正原因——“香港本地确实已经很难再扩展”业务。的确,香港弹丸之地,各行各业早已被几大财团瓜分,再难容得下类似长和这样的庞然大物扩张。政府缺乏引导,自身定位不清又使新兴产业发展毫无头绪,“李超人”不愿陷在这个泥潭里也情有可原,所引发的满天舆论其实还要在香港社会本身找原因。

  按照正常的商业原则来说,所谓“撤资”的确只是一种普通买卖行为,转移主营行业和主营地区在世界商业史上根本算不得罕见。何况香港人自称饱受“地产霸权”之苦,长和系离开应该拍手相庆才对。但与大陆热议“撤资”更多着眼于地产泡沫是否要破裂不同,这个举动在香港引发的却是对未来信心的忧虑。

  虽然用“李家的城”自嘲,香港人却一向最信服被尊称为“超人”的李嘉诚的眼光。几十年来顺风顺水地从一介平民到世界华人首富,又隐约掌握着香港经济的关键,使港人对其有了不自觉的盲从感。一旦李超人觉得前途无“亮”,顺理成章地就认为香港已经没有了明天。

  哪怕本地媒体一天到晚灌输“自由民主”是香港的传统精神,实际却是港人只有上百年被殖民被管教的服从历史。港英时代经济如何发展由总督和英资财团说了算,港人当然没有发言权;回归前后英资退居幕后,权力转移给几大豪商,普通港人还是没有发言权。最终导致香港市民对大企业、大商人的无限崇拜和盲目信心,与内地人质疑大企业家和商业巨子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港人引以为豪的“最自由经济”、“政府积极不干预”政策却蜕变成垄断商家的保护伞,使本地市场比被部分香港媒体贬低为“官商勾结”的大陆市场更为垄断集中,少数几家、几系公司早已操控了经济命脉,正所谓成也“李家的城”,败也“李家的城”。面临“撤资”行为,长和系在大陆主要经营地产,争议焦点无非在于少数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是否已经泡沫化,与内地经济前景本身关系不大;但在香港,“李超人”的产业包罗万象,涵盖市民生活方方面面,他如果都看不到方向,岂非意味着香港已经没有前途?

  归根结底,香港媒体上的“撤资”之争,争的并不是“李超人”是否想走,而是香港经济是否已经失落。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嘉诚的反击非但没有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反而在不经意间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0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