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媒体南方都市报:今日(7月20日)从央行获悉,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即日起实施。
什么是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中给出的关于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计算方式,即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为“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这三者的乘积,可知本次调整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相当于杠杆率的“放大器”。
记者梳理发现,央行和外汇局曾于2020年3月将全口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初始值1上调至1.25。之后分别于2020年12月下调金融机构、于2021年1月下调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调回1。2022年10月25日,央行又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直至今日再次上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表示,2022年10月,监管层转为上调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至1.25,当时人民币汇率处在贬值区间。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处在7.2附近,本次调整体现了监管层合理引导市场汇率预期的意图。
温彬称,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可以提高对应的风险余额上限,便于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跨境融资额度,有利于跨境资金流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同时,境内外汇资金增加后,相应结汇需求增加,也能起到稳汇率的效果。
在7月14日举行的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就汇率问题表示,从当前看,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所贬值,但是没有偏离基本面,人民银行也已经综合采取措施管理预期,外汇市场运行平稳,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结售汇行为理性有序,市场预期基本稳定。至于说具体的政策工具,刘国强表态,央行会根据情况的需要合理使用。
温彬告诉南都记者,未来监管层“汇率工具箱”依旧较为充足,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杠杆率、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工具,可在必要时继续对市场预期进行合理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