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6 月12 日报道,原题:中国的大计划——构筑一个遍布全球的机构组织网,全文摘编如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还被很多国际机构组织排斥在外。70年代后,中国开始逐步融入国际机构秩序,加入世行、世贸组织、核不扩散条约等。即便如此,中国大都不愿在这些机构充当领导角色。北京奉行“韬光养晦”原则。一些中国分析家甚至认为,美国呼吁中国成为国际秩序的“利益攸关方”是个诡计。如今,北京另起炉灶建立各种机构,用它们影响世界并为自己争取有利条件。这是中国大计划的一部分。
近年来北京态度变化,一个原因是当前国际体制变化太慢,不能适应中国飞速崛起。比如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投票权分配制,以反映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分量加重的事实。但落实改革推迟5年多。这种形势下,中国领导人自然会考虑目前国际机构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北京利益,自起炉灶是否更好。
此外,北京似乎逐渐认识到,在机构中担当领导是个有力工具,且体现国力。长期以来,美国利用其领导的机构达到影响力和权力倍增的效果。北京不会看不到这点。过去10年来,美国在建立新组织时也更明确地表示是为制衡崛起的中国。这促使北京思考,中国牵头的机构组织如何把北京日益增长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更大的全球影响力。
此外,国力大增还令中国有能力进以前觉得成本太高、不够重要的倡议,创立机构的能量爆发舞台已然就绪。这股爆发有三大产物:北京创立亚投行,推动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
这对美国利益和国际体系意味着什么?某种程度上讲,对中国更积极主动的做法,(美国) 不太好反对。毕竟,这些倡议都是回应实际需要。且美国也一直呼吁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担当更有力的领导角色。问题是,在美官员逐渐关注中国如何运用日益增长的力量之际,他们可能不喜欢中国运用其机构领导权的具体方式。
所有国际组织都反映其创立者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偏向。美国最担心的是,北京利用这些机构塑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而这种秩序迥异于美国及其盟友希望看到的。比如北京可利用区域经济协定和基础设施银行,把邻国更深地吸入其经济轨道,缓慢稳步地削弱他们在地缘政治上独立于中国的能力。还有专家认为,中国会利用“一带一路”项目赢得外交和经济影响力,削弱美国和其他地缘政治竞争对手。
诚然,北京在实现不同计划的雄心时仍面临诸多障碍,美国的全球机构领导力仍远比中国的强大。但至少,北京发出一个信号:华盛顿在世界机构体系中的优势不再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