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曾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得到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但是,过去两年以来,‘一带一路’的许多项目已经陷入停滞,而新冠疫情只是造成当前困局的原因之一。
《新苏黎世报》发表的客座评论称,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宣称,中国对外贸易的原则是"互惠双赢",但"一带一路"运作几年来的经验,却令许多人对中国的双赢承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这篇题为《当双赢变成中国赢两次之时》的评论写道:
"在很多情况下,基建项目的融资情况都很不透明。例如去年12月建成通车的中老铁路,尽管债台高筑的老挝根本无力承担这一铁道项目的风险,但据称秘密借贷协定上还是注明了,一旦出现经济困境,老挝必须履行支付36亿美元贷款的责任。许多项目的贷款条件都对外秘而不宣,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一旦投资失败,当地的公众社会将不得不为此承担后果。所谓保守商业机密之说,在这里完全站不住脚,因为这不是私人间的借贷协定,而是公共机构之间的协定。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之所以重要,主要基于三个原因。首先,它可以出口转移中国建筑行业的过剩资源,这样就可以避免该国规模庞大的建筑行业出现萎缩。其二,中国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缓解国内老龄化造成的后果。借贷方未来向中国偿还的债务,可以用于确保中国老龄人口的生活。第三,中国可以在不投入美元的情况下,确保未来的美元收入:中国银行向承建境外项目的本国建筑公司提供人民币贷款。但相关国家得到的则是一份要用美元结算的账单。这样一来,中国就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人民币同美元的互换。"
评论写道,种种迹象显示,"一带一路"只经历了一段相当短暂的鼎盛时期。中方向非洲国家提供的贷款已从最高点280亿美元,降至2019年疫情爆发前的70亿美元,降幅高达75%。评论称,也许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许多贫困国家也许并没有能力偿还贷款。
"鉴于全球范围内,利率不断上涨,中国的贷款发放者也将不得不应对利率问题。至于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后,中国是否还能够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双重获益,目前尚无法断言。但经合组织各国面临的一个风险则是,一旦发生债务危机,他们将不得不向非洲贫困国家伸出救援之手,而真正获益的一方则是北京。这样一来,经合组织提供的发展援助将被用来强化工业国家的地缘政治竞争者,从外交政策层面而言,这无疑是非常严重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