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20日举行座谈会,公布“引导一带一路项目”(Naviga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调研报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项目对参与国基础设施建设很有助益,但是中国政府应提高该项目的透明度,并在建设前与当地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才能更好地进行国际融资并避免负面影响。
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罗素(Daniel Russel)表示,该所去年起对一带一路项目展开五年来的成果和问题进行研究,在今年3月提出“引导一带一路项目”的报告,并前往北京与相关政策制定者交流,本次座谈会是第一次公开该报告。
报告由罗素主笔,座谈会邀请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研究员贺诗礼(Jamie Horsley)和纽约大学法学院亚美研究所研究员何宜伦(Aaron Halegua)介绍研究成果。罗素表示,美国不应一味否定一带一路项目,因为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确有基建需求;但他说,虽然中国的工程师和建筑公司工作非常高效,但中国方面有时太急于让项目上马,反而欲速则不达,未弄清所在国的需求,而忽略了项目可能对当地的影响。
从劳工保障和环境影响的角度,何宜伦表示,许多一带一路项目都有劳工问题,“一些建筑公司违反当地移民法律,许多工人都是从中国用旅游签证进入施工地所在国,工人的薪资标准也非常低。”
他还说,很多项目在上马前也没有做环境评估,建设过程中遭到当地居民抗议,不仅增加后期环境成本,也毁坏了一带一路项目的声誉;因此,与其事后声誉受损,不如事前和当地政府和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评估可能的影响,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贺诗礼则表示,一带一路项目目前缺乏透明度,到目前为止仍不清楚那些国家符合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标准、符合哪些标准的项目才是一带一路项目;中国内部虽有数据库,但未对外开放;“隐秘就会招来外部质疑,我们希望中国开放一带一路项目数据库,让更多利益相关方明白相关信息和标准,健全监管机制,防止项目腐败;一带一路项目还应该提高竞争,让更多外国公司有机会参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