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近日称,疫情冲击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出现了更广泛的主权债务拖欠和违约,而与既往的直接减计方式相比,可以采取证券化的模式,将过去以贷款为主形成的债权转化为债券,并支持这些重债国家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以此置换过去他们对中国形成的银行贷款类主权债务。
他在“2021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发言并指出,如果由此形成的具有主权债务属性的人民币债券对全球投资者发行,则可以让国际投资者购买和持有,有利于推动发展离岸人民币主权债券市场,可大大拓展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000年以来中国与各债务国进行了上百笔债务重组,相当部分采用直接减记处理,但随着中国被拖欠债务逐渐增多,沿用既往直接减记方式意味着承担数额不小的重组损失,”周诚君称。
同时,过于单一的重组方式也易使中国成为违约目标,不利于中国对外债权的可持续管理。
他认为,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官方债权转换为债券类的债权好处颇多。
“比如更具有标准化属性,品种更丰富、更好的流动性,信息披露更充分、市场更透明,也可以提前出表、早期回收,更有利于流动性和风险管理。“周诚君称。
他还谈到,“一直以来,有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人士质疑甚至指责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目的,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好的项目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增加透明度、提高市场约束,并让全球投资者、特别是欧美投资者来购买,...也可以动员更多国际资金积极参与。”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6月在中非特别峰会上称,中方愿加大对疫情特别重、压力特别大的非洲国家的支持力度,包括进一步延长缓债期限,帮助其克服当前困难;并呼吁二十国集团在落实当前缓债倡议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对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相关国家缓债期限。